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小型魚攝影] 相機

首先,沒有相機,要如何拍攝小型魚呢?

因此,相機是拍攝小型魚必須要有的東西。

相機的種類很多,
有底片相機、有數位相機;
底片相機的話,
依底片尺寸來分,有半格相機、135、120(645、66、67、68、69…)、4X5等不同片幅的相機…
依操作模式來分,有手動相機、半自動相機、全自動相機…
依相機構造來分,單眼、雙眼、RF…
數位相機的話,
光以市場定位及功能來分,就有消費性數位相機(DC)、數位單眼(DSLR)、數位RF等
以感光元件大小來分,又有全幅、APS-C、APS-H、4/3、M4/3…
相機的樣式、種類、品牌,讓人看得眼花撩亂
相關的資訊可以自行到各大攝影網站或討論區去查詢

不過,這裡的重點是,

究竟拍攝小型魚要用什麼相機?

我並沒有正確答案,不過這裡提供幾個方向給大家思考
1、要用底片相機或數位相機來拍魚呢?

早期攝影只有底片相機,自然而然地,許多「前輩」拍魚都是用正片(即幻燈片)來拍攝
拍攝出來的正片,只要是成功的照片,都是又清楚、又立體、魚體色又飽和又漂亮的
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就選底片機來拍就好啦
話不是這麼說的,
如果曾經拍過魚的人就會知道,拍攝游來游去活魚的照片的失敗率其實相當高
就算控光、曝光掌握地十分精準
但仍然很容易就沒對焦到該對的點上
或是很容易就拍到魚在按下快門的瞬間半個頭就游出觀景窗外
或是很容易拍到正好鰭縮起來、體態看起來不漂亮的瞬間
最重要的是,這些失誤,都是必須在拍完一捲底片、出門去沖片、拿回來檢視之後才會發現的
而如果拍攝小型魚的經驗尚不多,快門、光圈、感光度、閃燈出力等任何一項沒有處理好
很容易就拍出過度曝光、曝光不足、光線不均勻的照片
同樣地,這些也都無法拍攝當時就立即知道以便即時改善
講白一點,就是又燒錢又燒時間,但又不一定拍得到滿意的照片

所幸,現在數位相機大流行,幾乎人手一台
甚至許多被認為是半專業、專業級、動不動就十幾二十幾萬的相機機種,似乎也變成國民機一樣,
當然數位相機好還是底片相機好,各有擁護者也各說各的好
(我自己現在則是數位、底片都有在使用)
但光就拍魚來看,數位相機的可即拍即看性與可刪除性,很容易就彌補了底片機拍魚時的限制。
2、要用DC或DSLR來拍魚呢?

一般而言,DC的市場取向通常是往體積小、使用方便、隨拍隨看、攜帶方便的方向走所以,在功能上不至於太過複雜,但換個角度來說,就是相機內部設定多已自動化,可手動調整的彈性不大
而DSLR的使用者通常是設定在攝影的進階者、半專業者、與專業者
所以有一定程度的功能取向、可調整的彈性亦高
當然,DC裡有所謂的專業型DC;DSLR裡也有所謂的初學者型或陽春型的機種
現在更有顛覆過去觀念的可換鏡頭的DC、取消反射鏡組的類DSLR(如最近火紅的M4/3)
在這邊並沒有要討論是DC好、M4/3好、還是DSLR好
只就拍魚時所需來作以上討論:

(1)、對焦速度

拍攝小型魚,首重「清楚」
如果拍得不清楚,不僅無法讓人看清該魚的基本特徵,更別說要秀出牠的出色、誇示體態(display)與特殊行為(母魚帶小魚、口孵、初生小七彩吸吮成魚體表的乳汁…)了
但是,想要魚隻乖乖聽話,「來,不要動、一、二、三、笑一個…」
這種拍攝人像的口令在小魚前想都別想
面對(通常)不停活動的魚,要想拍出清楚的照片
我們通常必須選擇對焦速度跟得上魚游動速度的相機
如此才能捕捉魚活動時的瞬間、又能精確對焦到魚的身上

很不幸地,DC通常在對焦速度上慢於DSLR
但這並不是說DC就不能拿來拍魚
只是說,拿DSLR拍魚會較拿DC來得容易對焦成功而已

(2)、解析度

拍魚所需的解析度需求,端看拍出來的照片之後是要作什麼用途
如果只是放上網路討論區分享,解析度可以不需要太高
但若有出版印刷之使用目的,解析度高一些可以有利日後的美編彈性(截圖的需求、印刷細緻度)。
不過,一般而言,無論什麼相機,現在動不動就上千萬畫素的,只要拍攝成功,拍出來的照片在解析度上早已足夠書面出版使用
因此這邊就不作進一步說明

(3)、功能性

拍攝活魚時,常會為了當時的環境狀況手動調整曝光組合
為了光線的均勻度、或是突顯主題的亮度,也會有另外打光的需求
因此,如果相機機種本身在手動調整的彈性上受限、硬體擴充性低而無法外接閃燈或觸發裝置
即使它是名牌的、身價再高貴、外觀再炫,又有什麼人臉對焦、美膚功能的
它仍然不是一台適合拿來拍魚的相機
通常,DSLR的功能性與硬體擴充性都較DC來得好
但有些標榜半專業級的類單眼或專業級DC,同樣具有不錯的功能性與擴充性

3、我的相機

如前言說,我用過的數位相機包括普立爾(Primier)的DC(型號我不記得了)、Canon的Powershot A70(也是DC)、Canon的EOS 300D和現在的EOS 40D(兩台都是DSLR)
除了Primier之外,另外三台我都曾拿來拍過將魚

使用上,A70遜色300D與40D許多,無論是在硬體擴充性、對焦速度或是手動功能調整上,但在顏色表現上並不輸給其他二者
其實我用A70拍出的滿意照片數量不多
可惜我當時尚沒有足夠的錢購買如現在的其他硬體(外接閃燈、光觸發閃燈)
因此無法得知是否是因為其他硬體存在與否的關係,或是拍魚這件事已超過A70機種本身的極限
我自己也滿好奇,以現在的閃燈硬體並搭配A70時,拍攝的結果會是如何
說不定拍攝動作較慢的生物(蝦、螺、常不動的小型魚種)時,A70的照片同樣上得了A4整版輸出
解析度的話就不講了,A70我記得是400萬畫素,自然是輸給後來的300D和40D
下面兩張就是用A70拍的,控光與白平衡當然是一個問題
不過只要魚不動或動作稍慢些,對焦能夠順利,A70拍出來的色彩仍然是很漂亮的
















而300D和40D兩者在擴充性、手動功能上就拍魚所需的項目是差不多的
然,300D在對焦速度、存取速度、液晶營幕的大小上等都輸給40D
不過,就拍魚這點,300D已綽綽有餘,但40D更讓我得心應手

至於其他如M4/3的機種,是否適合拿來拍魚
我對M4/3了解並不多,現在評論的話有點太不客觀
不過老婆最近買了台GF2,說不定過陣子我可以來試試

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小型魚攝影] 前言

國寶養了十餘年的卵生將魚
除了養魚,我另外一個興趣就是拍照
不過,其實當初會開始想學拍照,就是為了讓自己的魚能夠留下最美麗的倩影,同時作為成立網站(台灣卵生將魚網)之用
(不過在老婆或女友面前,記得一定要說「是為了把妳拍的美美的我才學拍照的」喔  XD)
從一開始借用老婆(當時為女友)姐姐的數位相機、存錢購買自己的第一台台灣品牌普立爾的消費型相機、買了第一台自己的日本品牌Canon的消費型相機、買了第一台數位單眼相機(Canon 300D)、買了第一顆Canon原廠微距鏡、到現在手上正在使用的Canon 40D
我的攝影學習以及擁有器材的歷程其實都跟魚脫離不了關係

為了拍魚,
曾經,我也拿著消費機用高ISO下調大光圈去拍,拍了幾十張模糊的照片之後再來選出那一兩張比較不模糊的;
曾經,我也開始會用閃光燈直打,拍出一堆魚體反光死白的照片;
曾經,我也以為換了數位單眼就能拍出好照片;
曾經,我也以為只要用了專用微距鏡就能拍出好照片;
曾經,我也以為用了外接閃燈就能拍出好照片。

為了提升自已的技術與學習動力,我曾經給自己設了一個「我要練到能夠讓拍出來的魚照片成功用在水族雜誌上」的目標
就在幾年前,我成功達到這個目標了
我喜歡攤開雜誌上有我拍的照片的那一頁,尤其是有放滿版的,靜靜地看,雖然有時會覺得好像哪裡不太對勁,但感覺就像在欣賞自己的成就般
漸漸地,隨著時間的過去,在一些前輩的指點以及擁有更多觀摩別人作品的經歷後
我開始了解當初覺得不對勁的點在哪
因此也逐漸嘗試各種方式去解決

現在,我仍然在不斷地嘗試、不斷地學習別人的經驗(包括偷學、光明正大地學、看別人的作品來揣摩)
雖然,我現在拍的魚照仍然有許多挑得出來的毛病
不過,在我思考改進方法的同時,我也正思考著把我這些年來在拍魚(小型魚為主)的學習、經驗用文字記錄下來
因為我走過,所以我可以了解很多人幫自已的愛魚愛蝦拍照、貼圖分享、甚至投稿的熱情與初衷
不過,熱情不一定與成果成正比,所以模糊照、失焦照、死白照在水族論壇上常可以見到

我寫這一系列,是為了記錄我自己學到的東西
看的人可以認同也可以不屑
而如果看的人可以從這些 內容裡學到一些對自已拍魚有幫助的關鍵點的話,那我很榮幸可以為你這樣作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燕子美人 Iriatherina werneri



燕子美人最早的採集記錄是在西元1973年由德國人Arthur Werner與Erich Frech於西巴布亞(West Papua)一個名為Merauke鎮郊的農田中所發現到的,並於1974年由Meinken進行正式描述與發表命名。西元1978年,在澳洲北部昆士蘭州約克角半島(Cape York Peninsula)的Jardine河裡也有發現到燕子美人的踨跡。而在往後的日子裡,燕子美人的分佈範圍逐漸被揭開,包括新幾內亞中南部Merauke與Fly河流域間的沿岸河系,以及澳洲北部約克半島與北領地的Arafura沼澤中。在燕子美人的產生地棲地型態為水流流速慢、乾淨、有豐富植被覆蓋的水域,有記錄過的水質條件為溫度26-30℃、pH6.0-8.0、dH5-12。


燕子美人最大的體長可以達5 cm左右,市面上亦偶爾可見有販售這樣體型的種魚級燕子美人,不過大部份個體的大小還是約3-4 cm左右。燕子美人最讓人印象深刻之處在於其鰭形。成熟雄魚第一背鰭為由六根鰭條所構成的明顯扇狀;第二背鰭與臀鰭末端均延伸成飄逸絲狀(而這也是其英文名「絲鰭彩虹魚(threadfin rainbowfish)」的由來);尾鰭為典型的叉型尾,而上下尾叉末端亦會稍延伸。在其鰭色方面,有些不同產地族群型的燕子美人會在鰭色上有些不同,而國內市場上可見者其鰭面為略帶淡黃的透明,並在鰭緣有深色漸層。此外,國內市場常見的個體在尾鰭上有兩種色彩表現型,分別是尾鰭邊緣為紅色的紅色型與尾鰭全鰭為近透明的黃色型。燕子美人的體型為典型的兩側側扁之紡錘型,體色以帶有金屬光澤的銀色為主,有時會隨著不同的光線角度照射會顯現出略帶粉色系色彩。相比之下,雌魚各鰭的延伸程度遠低於雄魚,色彩亦沒有雄魚般耀眼,因此極為容易分辨。
在飼養上,燕子美人算是小型彩虹魚裡比較需要留心照顧的魚種,原因之一在於其修長纖細的延伸鰭條,隨著魚在水裡游動而搖擺,狀似其他魚眼中的食物,容易成為其他魚類攻擊的目標。也因此,有些有經驗的人會建議燕子美人最好單種飼養在一缸中。此外,雖然燕子美子貪食的個性就如同牠其他的彩虹魚親戚般,但其吻部較尖、咽喉較小,因此給予的食物在尺寸上必須留意。筆者的經驗上以捏碎的薄片飼料和初孵的豐年蝦無節幼蟲較為適合。反而是在飼育的水質要求方面,燕子美人的容忍度相當高,基本上國內一般中性的自來水水質搭配日常的管理與換水,即可輕鬆地進行飼養。此外,記得在水族箱中種植大量的水草,並且控制水流讓流速維持稍緩,這可以有助於燕子美人增加安全感、及早適應缸中環境。
無論是在室內或室外,燕子美人均有繁殖成功的記錄。根據國內外同好的經驗,燕子美人的繁殖有幾個小訣竅。首先,繁殖用的水族箱空間以兩尺缸尺寸左右為原則,其內放置大量的水草以增加種魚的穩定性。同缸中繁殖的雌雄魚比建議為雄:雌=1:2。在繁殖前採少量多餐的方式餵食種魚充足且營養的食物,例如初孵的豐年蝦無節幼蟲,並且每日少量換水與管理以維持水質的潔淨,並把水質維持在pH6.5-7.0、溫度27-32℃。最重要的是要提供濃密的墨絲團給種魚當作產卵的介質。交配時,雄魚會伺機接近雌魚、並把雌魚輕壓於墨絲團中、完成交配產卵的動作。小魚約在數天之後就孵化,而初孵的仔魚非常細小,小到需要用綠水和尺寸小的微生物來進行餵食始行,而這點亦常是燕子美人小魚育成會失敗的主要原因,有興趣想進行繁殖的朋友務必要注意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