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拜託,學名和地方型真的很重要好嗎~~

將魚的學名和地方型真的很重要,
而且,「正確」的學名和地方型更重要!

我幾個月前陸續從國內的水族館捉了兩隻二線將屬(Chromaphyosemion)的魚
直到這一兩個星期才輪到拍牠們的照片
所以終於有機會開了這篇
第一是購買時標為Aphyosemion bivittatum "Biafra"的這隻:



第二則是購買時標為Chromaphyosemion volcanum "Econdo"的這隻



魚美,有學名,有地方型,還有什麼問題呢?
問題可大了!

首先,Aphyosemion bivittatum "Biafra"的這一隻~
1、屬名Aphyosemion:
      由於Aphyosemion和Chromaphyosemion之間關係本來就還有可以討論的空間,所以屬名用Aphyosemion我沒意見;
2、種名和地方型:
      在二線將屬裡,的確有bivittatum這一種,而BIV也的確有Biafra這個地方型(可以見我先前貼過的BIV,不是同一個地方型,但主要特徵都有)
但是,BIV長的真的跟我捉的這隻不一樣
BIV體色偏藍色光澤,身上有多處紅色塊斑,像這樣:



我這次買的上面那隻,感覺不像BIV,倒像是bitaeniatum
也就是一般的二線將BIT
那牠是BIT的哪個地方型呢?
鬼才知道~~

再來,Chromaphyosemion volcanum "Econdo"這一隻
1、種名volcanum:
    VOL是1977年被提出的種名,
有人認為它是SPP(splendopleure)的同種異名;也有人認為牠們之間有差異(有啥外觀上的差異…我也還在找資料@@)
所以,這隻魚是SPP還是VOL,其實對我還不算造成太大的困擾
2、地方型Econdo:
    只要翻過將魚圖鑑一輪,就可以知道,無論是VOL或SPP,都沒有Econdo這個地方型記載;只有Ekondo Titi這個地方型。
但Econdo是怎麼來的?個人認為應該是Ekondo Titi的誤植外加懶得寫全名所致。

就因為這樣,
我兩隻美麗的魚喪失了正名
我拍完照後,該怎麼用牠們的名字來命我的檔名?
拍到的照片,日後要使用在網路或雜誌、甚至書上時,該標記牠為什麼名字才不會貽笑大方?
我繁殖出來的後代,要用什麼名字跟人家交流?
我得到的飼養繁殖經驗,要用什麼魚名來跟人家作訊息交換?

或許有人說,反正魚美就好,養著觀賞啊
但將魚並不是燈魚
連燈魚都有人介意產地、在意真假XX燈了
養將魚還在講說賣給別人看漂亮就好這種話的話,那就太不懂所謂的「養將魚」是怎麼一回事了

話說回來
我並不是在抱怨賣這兩隻魚給我的水族館或是貿易商
而是針對這個現象
反而我還覺得這樣在意卵生將魚在國內的市場(雖然很小)、肯進口卵生將魚、以及忠實記錄與傳遞他們所得到的魚種學名地方型資訊給消費者而造福國內將魚玩家的店家或貿易商給予正面的肯定
只是,不得不面對的實情是,有時候連貿易商甚至國外的魚場給的名字都有可能是錯的
這樣讓人吐血的事情,不僅是真相,也讓我和許多將魚魚友們碰過好幾次

以二線將屬為例,正確的學名(種名)和地方型標記尤其重要的原因在於
以Alpha, bitaeniatum, bivittatum, ecucuense, erythron, lugens, melanogaster, poliaki, riggenbachi, splendopleure, volcanum等「種」所構成的二線將屬,除了少數幾種有明顯的外觀特徵可供辨認之外,許多的種類都是看起來很像但又說不上來哪裡不一樣
再加上包括BIT, SPP等地方型多到誇張、其親緣性也是複雜到不行
以及一堆未訂名的sp
真要從外觀上來分辨手上的二線將是哪一種、哪一個地方型
難度大概就跟分辨RAC、EGG、GUE的母魚誰是誰一樣難吧
我曾經問過國外一個收集的二線將屬魚種和照片超多的魚友,以她這麼多年的經驗,有什麼方法可以分辨不同的二線將呢?
她回我,不可能,唯一確認的方法就是好好記下你最初得到該魚時的名字和地方型
但是,當水族產業上魚場、進口商、水族館,都不能提供正確的「最初得到該魚時的名字和地方型」時,下游的消費者和玩家要如何依循呢?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Foershichthys flavipinnis


Foershichthys flavipinnis
中文名叫 小可愛將
屬於非洲產的燈眼類將魚之一
最大的特徵就是細長的身體,只有約2-3公分長
不成對鰭為淡黃色,而這也就是牠的種名的由來

這隻魚的飼養不難
但國內的進口並不是那麼常
我在2005年第一次在水族館見到這一隻魚
這是當時拍的照片:


但在那之後就再也沒見到
直到今年年初知道有貿易商進口的消息,才請熟識的水族館幫忙捉
刊頭那張就是今年的這一批

下面這一張照片是同一個拍照缸的小可愛將和紅尾稻田魚入鏡的畫面
這樣一比較,應該就可以約略知道小可愛的尺寸了

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Nothobranchius eggersi




Nothobranchius eggersi,中文名為藍色精靈
中文名為「藍色精靈」、英文名為「蘭花偽鰓將(Orchid Nothobranch)」的Nothobranchius eggersi(簡稱EGG)在國內將魚市場上出現的頻率頗大,其具有體色美麗、飼養繁殖易於上手、市場價格平易等特點,不僅值得推薦作為養將新手的入門偽鰓將屬(Nothobranchius)魚種;其多樣化的地方族群與體色表現更成為全世界將魚愛好者爭相收集的魚種。


EGG最早在西元1980年於非洲坦尚尼亞(Tanzania)東部Rufiji河系的Selous Game保留區中被發現;隨後,採集團隊在坦尚尼亞Ruhoi河下游地區也採集到此魚。在發現者G.Eggers、C.Kasselmann、L.Seegers等人的努力下,最初發現並採集到的個體被引進至歐洲的觀賞水族市場中。西元1982年,L.Seegers更以G.Eggers之名為此魚命名,對其貢獻表達敬意;而這也是EGG學名種名eggersi的來源,與「蛋(egg)」並無任何關係。在1990年代,甚至是一直到2001之後,陸陸續續在坦尚尼亞的許多地方都發現EGG的蹤影;統整至目前為止的野外調查結果,EGG的分佈地主要在最初的發現地Rufiji河、Ruhoi河流域,以及之後新發現的Ruvu河與Wami河等地區。
相較於同屬的漂亮寶貝(N. rachovii),EGG身體的顏色單純,只有「鮮紅」與「粉藍」兩色;但在上述不同地區所採集到的EGG族群在紅藍分佈上卻相當多變,例如Rufiji河系Selous Game保留區的個體為頭部、不成對鰭與尾鰭為紅色,身體則以藍白色為底、鱗框為紅色的紅色型(red form);分佈於Ruhoi河流域以及Bagamoyo等地的EGG體色則為略帶金屬光澤的粉藍色、並在不成對鰭鰭面上、鰓蓋與身體上分佈著小區域紅色花紋的藍色型(blue form);甚至在經由人為刻意培育篩選之後,有以「皇室藍藍色精靈」為中文名的全藍型(solid blue)EGG出現於市場中;至於目前國內常見的EGG水族品系(aquarium strain),則多為介於紅藍型之間的中間型,紅色與藍白色分佈均勻,色彩花紋分佈細緻,搭配上其成魚約4-5公分左右的小巧尺寸,以及溫和的個性與輕巧的姿態,游嬉穿縮於水草叢間,讓人不難理解其中文名「精靈」的由來。

從一般水族品系裡挑出來藍色調比較重的EGG "Blue"



地方型Bagamoyo的EGG,也是屬於藍色型:




這是魚友大雄以前拍的EGG"Red"照片:



但我自已卻很少在市面上找到表現這麼紅的EGG,只有像下面這樣的表現,有找到的話我再另外補拍照片: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如何分辨 Simp. magnificus、Simp. picturatus、 Simp. carlettoi?

Simp. magnificus夢幻七彩珍珠將、
Simp. picturatus七彩珍珠將、
Simp. carlettoi (我自己給牠暫取個俗名叫  可樂的珍珠將 好了)
三隻魚同屬於Simpsonichthys屬、焰鰭珍珠將家族(Simp. flammeus group)
同屬於同一家族的常見魚種,還有輻射珍珠將(Simp. fulminantis)
輻射珍珠將跟牠們還算容易分辨,其身上紋路多呈線狀
但上述三隻在外觀上的確十分相似
其實,分辨這三隻還是有一些蛛絲馬跡可循的

Simp. magnificus夢幻七彩珍珠將
公魚














母魚



 











Simp. picturatus七彩珍珠將
公魚












母魚














Simp. carlettoi 可樂的珍珠將
公魚














母魚














要看的點有幾個(以公魚為主)
第一,是體色的色澤
magnificus與carlettoi相近,為藍色澤較重的暗紅色
picturatus為桃紅色

第二,不成對鰭鰭型
magnificus與picturatus鰭型一樣,為不延伸鰭條的卵形
carlettoi背臀鰭明顯比前兩者延伸而「大片」

第三,鰭上花紋
magnificus鰭上的藍色花紋略呈帶狀為主
picturatus以分佈不均勻的點狀為主
carlettoi則為分佈十分均勻的紅藍相間的蛇紋狀



國寶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Simp. picturatus




連寫了三篇白昌昌的稻田魚文章
這民國100年的第一PO,就用這隻紅通通的將魚來開個春吧~
祝大家新的一年,新年快樂,心想事成唷^^

Simpsonichthys picturatus
中文名為七彩珍珠將
這隻魚跟大家比較熟悉的夢幻七彩珍珠將(Simp. magnificus;有人簡稱MAG)長得非常像
事實上,在約六七年前國內有進口商同時首次引進這兩種魚
而雜誌社也用新魚介紹的方式介紹過(其實也是我寫的啦XD)
不過,後來,一直都只有magnificus在國內玩家心中留下印象

picturatus和magnificus、fulminantis(輻射珍珠將)、carlettoi等都是屬於同一個家族的
從大小和色彩花紋上就可以看得出來
而其中,picturatus、magnificus、carlettoi三者的外觀相似度比較高
picturatus和magnificus在體型鰭型上幾乎一樣,
picturatus體色較紅、不成對鰭(尤其是背臀鰭)的點狀花紋較明顯
magnificus之不成對鰭花紋為線狀或帶狀較多
而carlettoi的三片不成對鰭都較大較寬,同時不成對鰭的點狀花紋分佈均勻,表現更為華麗

picturatus的飼養繁殖算容易
屬於典型的一年生南美將魚,泥炭土可以舖厚一點
不過,這一類的魚卵乾燥其會隨時保存期間的溼度、溫度而差異十分大
從兩三個月到半年八個月的都有可能
所以要不定期拿出來翻一翻魚卵看一下比較準




雌魚

 

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Oryzias sp. "Singapore"


Oryzias sp. "Singapore"
這隻魚是今年十一月底以未命名種sp. "Singapore"進的稻田魚
中文商品名叫 新加坡黃尾稻田魚
特徵就是其尾鰭上下緣內側為淡黃色的
看到學名的第一個印象應該「啊,又是一隻sp的稻田魚屬新魚」
不過,這隻真的是「新魚」或「未命名種」嗎?
我在這邊提出一些我個人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Oryzias稻田魚屬目前的二十多種已命名種,都是分佈在亞洲地區
但即然這隻魚的sp後面加了個Singapore,我們就姑且相信牠的來源是新加坡吧
從Fishbase上去一隻一隻看
在目前的已命名種裡,唯一一種分佈範圍有涵蓋新加坡的,就是著名的Oryzias javanicus,也就是大家知道的女王燈
所以,這隻新加坡黃尾稻田魚,是新加坡產的第二種稻田魚嗎?

答案當然是有可能的
但,另外一個可能性是
會不會這隻「新」魚,其實就是分佈在新加坡族群的O. javanicus呢?
首先,這隻魚的體型、尺寸大小、體色(除了黃尾部份之外)都跟女王燈沒什麼兩樣
再來,魚類分類外在形質上具重要性的鰭條數方面
根據Fishbase上的資料(我有點懶得去翻最早最早1854年的該種發表論文,而且也說不定找不到)
O. javanicus的鰭條數:
背鰭:6-7
臀鰭:20-25
尾下骨連接的尾鰭鰭條(principal caudal fin rays): 5/6
這些數字,都跟從上面那張正好在display展鰭時可以算得出來的鰭條數字有吻合
所以,兩隻是同樣一隻魚的可能性應該是有
但這個可能性多大,不是我看看照片就可以說的

再來,鰭的部分
第一個會讓人注意的是尾鰭的黃色
即然這隻新加坡黃尾稻田魚其實就是女王燈
為什麼我們市面上看到的女王燈沒有黃尾?
有一個可能是,這是地理分佈的不同而造成的色彩差異
事實上,有些圖鑑或網路照片上的javanicus,的確有些個體是具有黃尾的
或是,有另外一個可能,而這個可能又跟下面要講的有關~

第二個會讓人注意的是牠的公母魚
首先,根據牠們的行為和各鰭鰭條延伸的程度,我作了以下的公母區分
公魚:



母魚

從照片可以看出來
公母魚在背鰭鰭條延伸的程度、以及臀鰭鰭面的形狀有所不同

不過,眼尖的你或許發現了
怎麼這隻公魚跟印象中女王燈的公魚有點不太一樣
哪裡不一樣?
沒錯!就是臀鰭
上次拍的女王燈,是從國內市面上常見而以女王燈為名的魚隻
很明顯地,公魚的臀鰭鰭條拉得非常地明顯、鰭面也顯得較上面的公魚大
也就是下面這樣



回到上面的問題
假設,新加坡黃尾稻田魚是O. javanicus沒錯,但跟國內市面上販售的女王燈在鰭型上略有不同
會不會有可能,市面上的女王燈,其實根本不是javanicus呢?
關於這點,又讓我注意到另外一隻與O. javanicus十分相似的魚
也就是O. melastigma
事實上,我對O. melastigma這個學名不算十分陌生,因為牠是常被用來(尤其是香港的一些實驗室)作為水生環境毒理研究的模式動物之一
但對於牠的長相,我並沒有特別注意,直到最近這隻新加坡稻田魚進來、讓我想到上面所說的那些事情後,才仔細去看melastigma的長相
不看還好,一看驚人
牠長得還真像javanicus,而且,也真像國內市面上買得到的女王燈啊!!
至於,市面上的女王燈到底是javanicus或是melastigma,我覺得也挺值得探討的
不過,從寫雜誌的文章、查mekongensis、minutillus、woworae的資料、到寫了前面兩個part的紅尾稻田魚差別
我已經花了一兩個月的時間在銀銀白白的稻田魚屬上了
我實在需要休息一下、換換多彩的卵生將魚來活化一下我的視神經了,不然我的人生沒辦法變彩色的
所以,關於javanicus和melastigma的差別,等我查到一些資料、整理後再上來分享囉
根據目前手上的資料,人家是說melastigma體側會有黑點斑(mela.. 是黑色的意思;stigma是點、帶斑的意思)
但我覺得這點不是很具體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湄公河紅尾青將 vs 紅尾青將 part II

關於Oryzias mekongensis與O. pectoralis的區分
昨天引用了幾個文獻來嘗試說明
延續同個話題,今天就把焦點放在現實世界上,依照文獻上內容來嘗試歸納國內市面上出現的紅尾青將究竟是哪一種

上次之後,上星期基於探討紅尾青將身世的好奇心,又去台北水族街的某家水族館,買了同一缸裡的紅尾青將 5 隻
原本我只是打算補充一下上次拍的湄公河青將照片裡沒有出現尾鰭黑色條紋的照片到我自已的圖庫裡
所以我還特地請老板幫我挑個至少兩隻尾鰭有明顯黑色條紋的個體
但就在今天早上,藉由拍得的照片我有了新發現!!

依照昨天的結論,O. mekongensis和O. pectoralis的差別至少在於:
1、臀鰭鰭條數
mekongensis : 13-16
pectoralis : 17-21

2、尾鰭鰭條末端分叉數
mekongensis : 分叉一次,形成兩個尖端
pectoralis : 分叉兩次,形成四個尖端

依據這樣的歸納,我將拍到的照片仔細放大檢視拍到的個體的特徵
我字不要打太多,直接用圖片來說明(不過許多張圖片以尾鰭看得清楚為主,所以構圖失敗、魚眼失焦等就不要太在意啦 XD):

1、尾鰭上下緣為紅色,其內緣為對比清楚的黑色條紋的個體

這是此種個體的長相:













而如果單單就尾鰭來看的話
原圖是這樣:













接著,把尾鰭部位放大來看:













尾鰭鰭條明顯只有分叉一次,每個鰭條有兩個尖端
我忘了拿原圖檔放大臀鰭部位照片,不過臀鰭鰭條數為15或16左右
依據上面的區分法,這個個體應該是O. mekongensis
此外,根據我自已的觀察
有這種黑紅對比明顯尾鰭的個體,有明顯如其他將魚與稻田魚公魚一般會有追逐驅趕、display的行為
所以我大膽認為這樣表現的個體,應該是O. mekongensis的公魚

2、尾鰭上下緣為紅色,其內緣無對比清楚的黑色條紋的個體
這是此種個體的長相:














而就尾鰭的部份
原圖:













把尾鰭部位放大:













同樣地,尾鰭鰭條僅分叉一次,形成兩個尖端
臀鰭鰭條數為15(16)
所以我認為這樣的個體應該也是O. mekongensis
再來,把這個個體與上面說的公魚個體再放在一起比較
第1個個體,即mekongensis的公魚














第2個個體,我認為應該是mekongensis的母魚














之所以我認為第2個個體是mekongensis母魚的原因在於
牠們之間的差異與其他稻田魚同種的雌雄魚之間差異點是一樣的
包括色彩表現的程度(除了尾鰭的色彩之外,仔細看的話,雄魚臀鰭上其實也有亮藍白色的小點斑,但母魚沒有)、臀鰭鰭面大小、臀鰭與背鰭鰭條延伸的程度,以及在水族箱中表現的行為

3、尾鰭上下緣為紅色,其內緣無對比清楚的黑色條紋的另外一個個體
在為這批(5隻)紅尾稻田魚拍照、放大檢視後,意外地發現有一個個體
牠的長相是這樣,乍看之下與上面第2個個體(mekongensis母魚)無什麼明顯的差異













但仔細看一下牠的尾鰭














什麼什麼、等一下,沒看清楚~~
沒關係
換個角度再來一張
原圖














尾鰭部位放大

是的,你沒看錯
這個個體尾鰭鰭條分叉了兩次,末端形成四個尖端
如果依照昨天分類依據結論,這個個體有可能是O. pectoralis喔
但是,細算了一下臀鰭鰭條數,好像是16也很像17,
這種介於前述mekongensis和pectoralis差異之間而模稜兩可的數字,實在讓人困擾
所以這個個體,真的是傳說中的O. pectoralis嗎?
我仍然有些疑問
再者,依照這個個體的外部型態,牠應該是隻母魚
那相對應於這個個體的公魚是長怎樣?尾鰭也有紅黑色上下緣嗎?
就目前為止的結論,我尚無法回答

還有一點
假設第3個個體真的是 O. pectoralis
而且跟我一起捉的其他4隻都是在同一個地點被捉到、被運到同一個地方賣、又被同一個在下本人我買到
那豈不代表,至少在某些原產地,O. mekongensis和O. pectoralis是共棲的
查了一下Fishbase,
O. mekongensis分佈地:亞洲;湄公河流域
O. pectorali分佈地:亞洲;竂國與越南
十分籠統,尤其,湄公河流域橫跨中國、竂國、緬甸、泰國、東埔寨與越南
乍看之下,以國家為單位的話,兩隻魚的分佈的確是重疊
但以實際的分佈地點來看,兩隻魚的分佈是否真的重疊,還需要再查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