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尾美人最早的發現命名記錄是在西元1875年由Castelnau所發表的,但當時所用的學名是Neoatherina australis。西元1980年,著名的澳洲魚類學家Gerald Allen對澳洲彩虹魚的分類作重新檢視,其認為紅尾美人應當算是Melanotaenia splendida大家族裡的一個亞種,是故學名記為Melanotaenia splendida australis。之後,藉由分子生物學的鑑定,確認紅尾美人為一獨立的物種,與Melanotaenia splendida的關係不若最初想像中的高,因此學名再度變更為Melanotaenia australis,使用至今。
事實上,關於紅尾美人的野外分佈狀況和生物學,目前了解的並不多。最早的模式種是來自於澳洲東部的威力烏力(Weeli Wolli)、 漢摩斯歷(Hammersley Range)與密爾斯郡(Millstream Homestead);而零零星星的調查也僅顯示紅尾美人的分佈地應當是在澳洲東部和北領地,但詳細的分佈範圍和界限至今仍不清楚。儘管如此,目前已發現許多不同的紅尾美人族群,而且不同族群間的體色花紋差異不小。
紅尾美人成魚體長根據記錄可達10 cm左右,不過國內水族市場販售的個體普遍約7-8 cm左右。雖然不同族群間的體色有所差異,但紅尾美人最主要的特徵,也是其跟其他同屬魚種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其體側下半部靠近臀鰭基部的部份分佈有數條深色但斷斷續續宛如拉鏈般的線條紋路。國內長年人工繁殖而流通市面的紅尾美人屬於哪一個原生地族群早已不可考,但體側下方的拉鏈狀深色線紋極為明顯。此外,呈豬肝紅的尾鰭,對比於以帶金屬光澤的銀灰色為主的身體,可想而知其中文俗名「紅尾」美人的由來。此外,背、臀鰭緣略帶深黑色,鰭面則交錯排列著紅藍雙色,十分華麗。而淺銀灰色的身體上除了體側正中央的深色粗縱紋以及下方的拉鏈紋之外,還會交錯排列著數條帶有金屬光澤的淡金黃色縱紋,由尾鰭基部連接到鰓蓋後方。原則上,紅尾美人雄雌魚的外觀在色彩與體型尺寸上雖然相似,但在互相比較之後要分辨性別並不困難。雄魚的色彩較為飽合,各鰭亦較延伸;而雌魚色彩較淡,各鰭末端不延伸,同時成熟的雌魚腹部也比較圓潤飽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