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美人最早的採集記錄是在西元1973年由德國人Arthur Werner與Erich Frech於西巴布亞(West Papua)一個名為Merauke鎮郊的農田中所發現到的,並於1974年由Meinken進行正式描述與發表命名。西元1978年,在澳洲北部昆士蘭州約克角半島(Cape York Peninsula)的Jardine河裡也有發現到燕子美人的踨跡。而在往後的日子裡,燕子美人的分佈範圍逐漸被揭開,包括新幾內亞中南部Merauke與Fly河流域間的沿岸河系,以及澳洲北部約克半島與北領地的Arafura沼澤中。在燕子美人的產生地棲地型態為水流流速慢、乾淨、有豐富植被覆蓋的水域,有記錄過的水質條件為溫度26-30℃、pH6.0-8.0、dH5-12。
燕子美人最大的體長可以達5 cm左右,市面上亦偶爾可見有販售這樣體型的種魚級燕子美人,不過大部份個體的大小還是約3-4 cm左右。燕子美人最讓人印象深刻之處在於其鰭形。成熟雄魚第一背鰭為由六根鰭條所構成的明顯扇狀;第二背鰭與臀鰭末端均延伸成飄逸絲狀(而這也是其英文名「絲鰭彩虹魚(threadfin rainbowfish)」的由來);尾鰭為典型的叉型尾,而上下尾叉末端亦會稍延伸。在其鰭色方面,有些不同產地族群型的燕子美人會在鰭色上有些不同,而國內市場上可見者其鰭面為略帶淡黃的透明,並在鰭緣有深色漸層。此外,國內市場常見的個體在尾鰭上有兩種色彩表現型,分別是尾鰭邊緣為紅色的紅色型與尾鰭全鰭為近透明的黃色型。燕子美人的體型為典型的兩側側扁之紡錘型,體色以帶有金屬光澤的銀色為主,有時會隨著不同的光線角度照射會顯現出略帶粉色系色彩。相比之下,雌魚各鰭的延伸程度遠低於雄魚,色彩亦沒有雄魚般耀眼,因此極為容易分辨。
在飼養上,燕子美人算是小型彩虹魚裡比較需要留心照顧的魚種,原因之一在於其修長纖細的延伸鰭條,隨著魚在水裡游動而搖擺,狀似其他魚眼中的食物,容易成為其他魚類攻擊的目標。也因此,有些有經驗的人會建議燕子美人最好單種飼養在一缸中。此外,雖然燕子美子貪食的個性就如同牠其他的彩虹魚親戚般,但其吻部較尖、咽喉較小,因此給予的食物在尺寸上必須留意。筆者的經驗上以捏碎的薄片飼料和初孵的豐年蝦無節幼蟲較為適合。反而是在飼育的水質要求方面,燕子美人的容忍度相當高,基本上國內一般中性的自來水水質搭配日常的管理與換水,即可輕鬆地進行飼養。此外,記得在水族箱中種植大量的水草,並且控制水流讓流速維持稍緩,這可以有助於燕子美人增加安全感、及早適應缸中環境。
無論是在室內或室外,燕子美人均有繁殖成功的記錄。根據國內外同好的經驗,燕子美人的繁殖有幾個小訣竅。首先,繁殖用的水族箱空間以兩尺缸尺寸左右為原則,其內放置大量的水草以增加種魚的穩定性。同缸中繁殖的雌雄魚比建議為雄:雌=1:2。在繁殖前採少量多餐的方式餵食種魚充足且營養的食物,例如初孵的豐年蝦無節幼蟲,並且每日少量換水與管理以維持水質的潔淨,並把水質維持在pH6.5-7.0、溫度27-32℃。最重要的是要提供濃密的墨絲團給種魚當作產卵的介質。交配時,雄魚會伺機接近雌魚、並把雌魚輕壓於墨絲團中、完成交配產卵的動作。小魚約在數天之後就孵化,而初孵的仔魚非常細小,小到需要用綠水和尺寸小的微生物來進行餵食始行,而這點亦常是燕子美人小魚育成會失敗的主要原因,有興趣想進行繁殖的朋友務必要注意這一點。
您好 小弟對您的文章深感興趣,非常感謝您的分享。^o^
回覆刪除請問能否告知本篇文章所參考的書籍及文章。麻煩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