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燕子美人 Iriatherina werneri



燕子美人最早的採集記錄是在西元1973年由德國人Arthur Werner與Erich Frech於西巴布亞(West Papua)一個名為Merauke鎮郊的農田中所發現到的,並於1974年由Meinken進行正式描述與發表命名。西元1978年,在澳洲北部昆士蘭州約克角半島(Cape York Peninsula)的Jardine河裡也有發現到燕子美人的踨跡。而在往後的日子裡,燕子美人的分佈範圍逐漸被揭開,包括新幾內亞中南部Merauke與Fly河流域間的沿岸河系,以及澳洲北部約克半島與北領地的Arafura沼澤中。在燕子美人的產生地棲地型態為水流流速慢、乾淨、有豐富植被覆蓋的水域,有記錄過的水質條件為溫度26-30℃、pH6.0-8.0、dH5-12。


燕子美人最大的體長可以達5 cm左右,市面上亦偶爾可見有販售這樣體型的種魚級燕子美人,不過大部份個體的大小還是約3-4 cm左右。燕子美人最讓人印象深刻之處在於其鰭形。成熟雄魚第一背鰭為由六根鰭條所構成的明顯扇狀;第二背鰭與臀鰭末端均延伸成飄逸絲狀(而這也是其英文名「絲鰭彩虹魚(threadfin rainbowfish)」的由來);尾鰭為典型的叉型尾,而上下尾叉末端亦會稍延伸。在其鰭色方面,有些不同產地族群型的燕子美人會在鰭色上有些不同,而國內市場上可見者其鰭面為略帶淡黃的透明,並在鰭緣有深色漸層。此外,國內市場常見的個體在尾鰭上有兩種色彩表現型,分別是尾鰭邊緣為紅色的紅色型與尾鰭全鰭為近透明的黃色型。燕子美人的體型為典型的兩側側扁之紡錘型,體色以帶有金屬光澤的銀色為主,有時會隨著不同的光線角度照射會顯現出略帶粉色系色彩。相比之下,雌魚各鰭的延伸程度遠低於雄魚,色彩亦沒有雄魚般耀眼,因此極為容易分辨。
在飼養上,燕子美人算是小型彩虹魚裡比較需要留心照顧的魚種,原因之一在於其修長纖細的延伸鰭條,隨著魚在水裡游動而搖擺,狀似其他魚眼中的食物,容易成為其他魚類攻擊的目標。也因此,有些有經驗的人會建議燕子美人最好單種飼養在一缸中。此外,雖然燕子美子貪食的個性就如同牠其他的彩虹魚親戚般,但其吻部較尖、咽喉較小,因此給予的食物在尺寸上必須留意。筆者的經驗上以捏碎的薄片飼料和初孵的豐年蝦無節幼蟲較為適合。反而是在飼育的水質要求方面,燕子美人的容忍度相當高,基本上國內一般中性的自來水水質搭配日常的管理與換水,即可輕鬆地進行飼養。此外,記得在水族箱中種植大量的水草,並且控制水流讓流速維持稍緩,這可以有助於燕子美人增加安全感、及早適應缸中環境。
無論是在室內或室外,燕子美人均有繁殖成功的記錄。根據國內外同好的經驗,燕子美人的繁殖有幾個小訣竅。首先,繁殖用的水族箱空間以兩尺缸尺寸左右為原則,其內放置大量的水草以增加種魚的穩定性。同缸中繁殖的雌雄魚比建議為雄:雌=1:2。在繁殖前採少量多餐的方式餵食種魚充足且營養的食物,例如初孵的豐年蝦無節幼蟲,並且每日少量換水與管理以維持水質的潔淨,並把水質維持在pH6.5-7.0、溫度27-32℃。最重要的是要提供濃密的墨絲團給種魚當作產卵的介質。交配時,雄魚會伺機接近雌魚、並把雌魚輕壓於墨絲團中、完成交配產卵的動作。小魚約在數天之後就孵化,而初孵的仔魚非常細小,小到需要用綠水和尺寸小的微生物來進行餵食始行,而這點亦常是燕子美人小魚育成會失敗的主要原因,有興趣想進行繁殖的朋友務必要注意這一點。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Nothobranchius patrizii



黑寶貝將 Nothobranchius patrizii

黑寶貝將最早的命名記錄是由Vinciguerra, D.於1927年所發表的,當時的學名為Fundulus patrizii。其中,學名種名patrizii是為了向此魚的首位義大利發現者M. Patrizi致意。而當時所發現的位置是在非洲索馬利共合國(Somali Republic)境內南方Juba河流域內的Harenga沼中。後來經過魚類學家與採集者的努力,在80年代即藉由長久的採集資料証實黑寶貝將的分佈除了索馬利之外還包括肯亞(Kenya)。


黑寶貝將的外型不算十分絕美,但也讓人印象深刻。身為N屬成員,招牌的大紅圓尾特徵也同樣出現在黑寶貝將身上。身體上包圍在深棕色鱗框內的鱗面閃耀著淡藍至灰的光澤,讓身體呈現出細緻的網狀紋路,而此紋路也一併延伸至明顯的背臀鰭上。體型方面,黑寶貝的成熟雄魚約4公分左右,雌魚稍小。

黑寶貝將是國內常見的N屬將魚之一
不過我的圖庫裡竟然一直沒有這隻魚好看一點的照片
因此最近在水族館看到,就捉了兩隻公魚回來純拍照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Procatopus similis "Mundemba"

最近市場上陸陸續續出現了幾種燈眼類將魚
包括Procatopus屬與Poropanchax屬,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注意一下
我自己當然是捉了幾隻

Procatopus屬對水質較敏感,是屬於需要照顧與時常觀察的卵生將魚
(並不是說其他卵生將魚就不需要照顧,而是說Procatopus比其他的卵生將魚更需要照顧與觀察)
而且一生起病來,即使是白點、胡椒或口黴,都可能致命
或許會認為生病的話下藥不就好了
是的,理論上是
但Procatopus往往是下了藥死更快 @@
總而言之是一群不好應付的將魚
是本人一直想挑戰、但常常挑戰失敗的卵生將魚

我在上星期先捉了Procatopus similis "Mundemba"
Procatopus similis我其實之前曾經養過也拍過照
當時的地方型是體側呈漂亮藍色水的Muyuka
而這次的Mundemba體側呈淡藍綠色
鰭緣的色彩有些個體較為橘黃:



有些個體則較為鮮黃: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紅蘋果 Glossolepis incisus














紅蘋果 Glossolepis incisus

根據記載,紅蘋果早在西元1890-1900年期間就被Max Weber所採集發現,並於西元1908年正式發表科學論文與命名。然而,卻一直到西元1973年,紅蘋果野生個體才再次被採集並正式輸入至歐洲,而後流通於全世界各地的觀賞水族市場至今。

紅蘋果的原產地,僅侷限於印尼西巴布亞(West Papua;官方名稱為Irian Jaya)東北邊緣著名的聖塔尼湖(Lake Sentani)中。聖塔尼湖是一個外型扭曲不規則、但卻是Irian Jaya最大的湖,湖水表面積約10,400公頃,湖水本身有約35條小河流入但僅靠Jafuri與Tami河流出至太平洋。湖水本身的水質條件為表層水溫度29-32℃、pH 6.2-6.8。湖中的彩虹魚類則多生活在湖邊有植被、倒落的樹枝落葉處等地區。















紅蘋果在外型上讓人第一眼就印象深刻。市場上常見的成熟雄魚體型尺寸約為7-10公分上下,但其最大其實可以到達15公分;雌魚體型則稍小。事實上,雄性的紅蘋果在體長約為7、8公分時,其體色表現即已為漸趨完美、略帶橘紅的血紅色,且不只是身體,其所有的鰭(前後背鰭、臀鰭、尾鰭、腹鰭與胸鰭)均帶有同一色澤。此外,紅蘋果身體兩側靠近中央部位的鱗片更帶有亮銀色金屬光澤作為點綴,讓湛紅的身體色彩簡單卻又不會單調、因紅中帶金而高貴卻又不顯半點俗氣。在國外的資料上,對紅蘋果體色的描述則形容其為像鮭魚肉般的紅色(salmon-red),形容地亦非常貼切。相比之下,體色為淺橄欖綠的母魚顯得樸實許多,但或許也因為色彩較為暗淡無特色,故市場上反而不易見到母魚。成熟的雄性紅蘋果背部會較隆起,形成明顯較高的體高,側面看上去真的就宛如一顆紅色的蘋果般,不得不讓筆者讚嘆此魚初進入國內市場時為其取中文俗名的前輩,相像力真是豐富而寫實。

紅蘋果十分容易飼養,對各種飼料的接受度也大,活餌、生餌、乾燥飼料一律來者不拒,因此是頗適合水族新手入門的美麗魚種。不過,紅蘋果十分活潑好動、游泳速度也快,需要較大的空間才能讓其具有安全感而不會易於敏感亂竄、甚至跳缸,因此建議至少以兩尺(長60公分)以上尺寸的水族箱來飼養牠會比較好。若要同缸中混養其他魚種,建議搭配其他體型尺寸相仿的魚種,例如黑帶銀漢魚屬的彩虹魚在體型、性情均與紅蘋果相仿,因此常是混養的好伙伴;體型過小的燈魚類,則較有易被紅蘋果騷擾甚至追咬之虞。一般而言,包含紅蘋果在內的彩虹魚對於一般的魚病均不會特別易受感染,除了胡椒病(velet)之外,因此在飼養時要注意日常水質的管理與更換。

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Oryzias sp. "burmanicus"



Oryzias sp. "burmanicus"
最近拍到一隻以Oryzias Burmanicus為名由新加坡線進口的稻田魚
讓人困擾的事有兩點:
1、在稻田魚屬(Oryzias)裡並沒有burmanicus這個有效種名;
2、外形、體色上,牠給人的第一眼印象上跟一般的女王燈(O. javanicus、或O. melastigma)、或上次的新加坡稻田魚O. sp. "Singapore"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不過,養了幾天之後,牠的尾鰭上下緣、臀鰭下緣、以及背鰭後緣都出現淡淡的黃色外框,這是一般女王燈和上次的新加坡稻田魚所沒有的特徵
(ps.1.新加坡稻田魚頂多就是只在尾鰭外緣有黃色,但臀背鰭上並沒有;ps.2.我功夫還沒到家,這個淡黃色在深色背景的拍照缸中並不容易拍得很漂亮,不過我儘量挑了兩張稍微比較明顯的照片來放)
再來,我捉的這幾隻在尺寸上都比上次捉的新加坡稻田魚稍微大一些些

究竟這隻被命名為緬甸(Burma)黃尾的稻田魚,跟javanicus、sp."Singapore"有什麼關係,目前還沒什麼正式而可信的資訊
不過,飼養起來的感覺還挺身強體健的,甚至魚隻個性也滿活潑好動的,活動範圍在上層水域附近為主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Fundulopanchax gardneri

最近更新藏寶箱的速度實在很慢,因為最近很多事情在忙。不過,還是要圖文並茂地來介紹一下將魚。翻一翻最近新拍的照片,好吧,來好好介紹一下常見的豬豬魚-GAR好了。
Fundulopanchax gardneri (GAR)中文俗名是藍彩將。事實上,GAR是一種(species)家族成員非常龐大的將魚,其包含有至少五個亞種(sub-species),包括:
Fp. gardneri clauseni
Fp. gardneri gardneri
Fp. gardneri lacustris
Fp. gardneri mamfensis 
Fp.gardneri nigerianus

其中,最早被發現命名的則是於西元1911年由早年知名的將魚分類學家Boulenger G.A.所命名的Fp. gardneri gardneri,不過當時的學名只有屬名和種名,即Fp. gardneri 。爾後,隨著魚種採集者與分類學名的努力,在其他許多地區也發現同種但在某些特徵上稍有不同的Fp. gardneri將魚,這是由於地理隔絕而造成種內族群間的變異擴大情形,因此也就在西元1974年開始在Fp. gardneri上有了各亞種名的產生,而最早被發現的那一族群GAR的學名再加上亞種名之後的結果就成為了Fp. gardneri gardneri。另外,Fp. gardneri nigerianus這一亞種的將魚,也有人認為可以獨立出來而成為Fp. nigerianus,因此偶爾也可以在資料上看到如此的學名。而關於各亞種的地理分佈情形,其中Fp. gardneri gardneri的分佈位置在非洲奈及利亞(Nigeria)東部的Cross河流域系統上的Udi山以及Benue河流域系統裡;Fp. gardneri clauseni 分佈在奈及利亞西部的Akure與西南部的OwoFp. gardneri lacustris 則只分佈在非洲喀麥隆(Cameroon)的Ejagham湖中;Fp. gardneri mamfensis 分布在Cross河流域上游的Mamfe平原裡的雨林中;Fp.gardneri nigerianus則廣泛分佈在奈及利亞南方的Niger河三角洲,往北可達Jos河高原,往東可達Benue河流域。
除了不同亞種之外,GAR地方型(location)之多更是讓人咋舌!隨便列舉幾個其中著名而較常聽到的包括像是”Lafia””N’sakka””Akure””Ijebu Ode””P82”等,而若仔細計算的話,其五個亞種的地方型總數就超過五十個以上了!更令人吃驚的是,GAR也有人工改良的品系,例如中文名為「黃彩將」的黃金型(GAR “Gold”)或是藍彩將的白子(GAR “Albino”)等。

在五種亞種中,最為常見的是Fp. gardneri gardneri.gardneri nigerianus(我指的是有地方型的);


Fp. gardneri gardneri長這樣:




Fp. gardneri gardneri長這樣(僅剩的一隻公魚駝背,將就一點看吧):




次常見的是Fp. gardneri mamfensis
就是之前貼過的這種








另兩亞種極少在將魚界中流通,我也沒看過實魚,只有在水族雜誌社裡的圖庫集裡看過。


那國內市場中常見的水族品系GAR是哪一個亞種呢?不一定,由特徵來看,Fp. gardneri gardneri.gardneri nigerianus都有,但沒有地方型的標記,很難確保是純一地方型來源、或是同一亞種但不同地方型的雜交、或是不同亞種的雜交。


不過,不可否認地,GAR是一隻好養、貪吃(不枉牠豬豬魚的稱號)、繁殖容易又美麗的將魚。不僅是我最初入手的將魚之一,也是我要推薦的入門魚種之一。





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Fluviphylax sp. "Brazil, CI06"



Fluviphylax sp. "Brazil, CI06",是在2010年引進國內的南美洲產燈眼類
中文名叫「巴西小燈眼」或「巴西小可愛將」
不過,跟非洲產的小可愛將雖然外型一樣是細長型的迷你小燈眼,但兩者原產地的距離卻甚遠。

事實上,俗稱燈眼(lampeyes)的卵生將魚,大部份屬於齒鯉目(Cyprinodontiformes)、花將科(Poeciliidae)、擬單唇將亞科(Aplocheilichthyinae)底下的魚種。
這些魚類多是非洲產的,包括藍眼燈、二線藍眼燈(七彩藍眼燈)、紅背女王燈、綠燈眼、藍珍珠將等等等,都是屬於這一類的魚。
不過,「燈眼」二字並不包含任何其原產地的意義
縱使大部份燈眼類成員就是上述非洲產的擬單唇將亞科魚類,但在別的地方也有具類似特徵的燈眼類卵生將魚,原產於南美洲的Fluviphylax屬就是其中之一。
(孔雀魚、紅太陽等卵胎生將魚則是花將科、花將亞科(Poeciliinae)底下的魚種)

Fluviphylax的分類研究甚不多,主要仍是由Costa所主導的研究為主
目前這一屬已命名的魚種有五種,但各別的特徵描述我還找不到相關的文獻
此外,似乎仍有一些未確定、未鑑定或來源不明的個體出現在圖鑑與網路資料上
包括幾隻流通在觀賞魚界裡的Fluviphylax魚類都是以sp 搭配 CI xx 的方式來標記

公母的分辨老實說我並不是很有信心
尤其是小小一隻(2cm左右),又游來游去的,甚難觀察
但在拍完照後的確可以看出兩種樣子,是公母的差別嗎?或只是光線角度不同所造就的差別?
這我不敢保証:




雖然小小一隻,不過飼養起來不是很難
而且連冬天不放加溫棒都安然渡過
(藍眼燈、Poropanchax brichardi都一定要放加溫棒)
食物方面,捏碎的tetrabit、蝦苗都會接受
不過,我尚未看到任何魚卵的出現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