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無鬚魚巴(Puntius)分類的歷史與現況


無鬚(Puntius)分類的歷史與現況
Taxonomical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genus Puntius
(原文已刊登在Aquazoo News 2012年12月號 139期中)

在魚類分類學上,無鬚(Puntius)不僅包含了鯉科魚類中相當大的一個物種比例,其內的許多中小型魚種也是廣泛流通於觀賞魚市場上的常客。曾經,無鬚屬是一個其內由百餘種魚類所組成的分類階層,但牠們之間的親源關係卻有待進一步檢討;而現在,在許多名學者的努力之下,許多的謎題逐漸被解開。而本文以下的內容,除了將交待無鬚屬過去的沿革歷史之外,也將分享一篇在今年(2012)所發表的學術論文,要說它是近年來關於無鬚屬魚類分類史上最關鍵的一篇報告絕對一點也不為過。




在無鬚鲃屬出現之前魮屬(Barbus)

早在兩百年前(1816),一個鯉目(Cypriniformes)底下的新屬別魮屬(Barbus)CuvierCloquet所命名成立。Barbus這個屬名的由來為「barbels(觸鬚)」,指的即是其內大部份的成員吻部兩端均具有觸鬚。理論上,只有魮屬的魚類在俗稱上會被稱為barbs。不過,早期的觀賞水族家對於觀賞魚的種群分類與專有名稱的使用並不如魚類分類學家般嚴謹。因此,就如同會以tetracharacins來「暱稱」整個脂鯉目(或稱為加拉辛目Characiformes))魚類一般,觀賞水族家也喜歡用barbsbarbelscyprinids來代表整個鯉目的魚類,而不單單只指魮屬底下的魚種。事實上,不僅魮屬俗名的使用籠統,就連正式的分類學及學名的使用也是亂到讓人咋舌。長久以來,由於被習慣稱為barbs(或中文名稱的魮、鲃等)的鯉科魚類,在魚類分類學上很自然地就被歸類到魮屬當中。在國際知名魚類資料庫Fishbase(http://www.fishbase.org)中,光輸入屬名「Barbus」來搜尋曾經或現在屬於魮屬的魚種,就有一千多種;但若僅限列出目前學名為有效(valid)的魚種,則僅剩三百多種。那減少的八百多種,就述說著魮屬魚類在這兩百年來不斷地被重新檢討的歷史。隨著研究的深入,魚類學者們認為,所謂的魮,其實可以再細分為好幾個不同的分類群,而其中甚至有些應該已可提升至屬級的層次。因此,許多最初由魮屬所延伸而出的新屬別便在鯉科(Cyprinidae)底下陸續被成立,其中就包括了無鬚鲃屬。大致上,以地理分佈來看,分佈在亞洲的魮類通常被歸類在無鬚鲃屬中,而分佈在歐洲與非洲者則被留在魮屬之中(Carey, 2009)

無鬚鲃屬的成立

Puntius一名為Francis Hamilton於西元1822年所提出,但Hamilton當時僅把Puntius列為鯉屬(Cyprinus)底下的亞屬層次。縱使如此,Hamilton仍具體描述此群鯉屬魚類共有的特徵,包括(1)具有體形為體長較短(普遍為4英吋以下)而體高中等的楕圓形;(2)身上有一至數個明顯深色斑點;(3)頭部呈卵形且平順;(4)觸鬚不存在或短於頭部;(4)側線位於體側之中線或其上;(5)背鰭位置接近魚體中央、臀鰭短且尾鰭為兩葉。Puntius名稱的由來,則源自於孟加拉(Bengal)當地對這類型小型鯉屬魚類的俗稱--pungti」。在其報告中,Hamilton舉出斑尾小(P. sophore)作為Puntius亞屬的模式物種,而同時間被其所發表的魚種還包括玫瑰鯽(P. conchonius)等數個魚種。之後,荷蘭魚類學者Pieter Bleeker(1863)Puntius提升為屬的層級,其下並分為四鬚亞屬(Barbodes)、二鬚亞屬(Capoeta)與無鬚亞屬(Puntius)等三亞屬。而中國學者伍獻文等人(1977)則把四鬚亞屬、二鬚亞屬與無鬚亞屬均各自提升為獨立的屬別。事實上,Puntius屬魚類與鯉屬、魮屬、四鬚屬、二鬚屬等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均尚未完全被釐清。例如常見的櫻桃燈,雖然其學名目前在Fishbase裡登載是Puntius titteya,但在其他資料裡也可見到以Barbus titteyaCapoeta titteya等學名的使用。此外,也因為其內魚種分類位階的變更,Puntius的中文譯名有被稱為無鬚()、二鬚()、四鬚()、小等,顯得十分混亂。
 
 


 

 



關鍵報告

正如同魮屬一般,無鬚鲃屬魚種的親源關係與分類狀況也不斷地受到檢視與修改。其中,Taki等人(1978)利用骨骼學分析對無鬚鲃屬內魚種所作的分群雖然不是最早的,但卻是較受後人重視、且其大部份結果與後來其他學者的分析結果相似度較高的。Taki等人(1978)當時將二十餘種無鬚鲃分成六個家族(group),包括高背無鬚鲃家族(P. altus group)、四間鯽家族(P. tetrazona group)、五間鯽家族(P. pentazona group)、雙點無鬚鲃家族(P. binotatus group)、熊貓鯽家族(P. arulius group)與玫瑰鯽家族(P. conchonius group)。前述各個家族中都有成員流通於觀賞魚市場中。
 
 
 


 

 
 
 
而近年來在無鬚鲃屬魚種分類與親源性探討上更為關鍵的研究報告,則是在今年(2012)六月由R. Pethiyagoda等三人所發表的。在該研究中,他們結合了外部型態、骨骼構造與分子演化之方法並利用它們分析三十餘種分佈在南亞(South Asia)、過去被分類在無鬚鲃屬底下的魚類並建立出牠們之間的親源關係。Pethiyagoda等人(2012)的結果顯示,過去廣義(sensu lato)的無鬚鲃屬魚類可以再細分為五個分支(clade),包括狹義(sensu stricto)的無鬚鲃屬、Systomus屬以及三個新的屬,分別為Dawkinsia屬、Dravidia屬與Pethia(樹狀圖一)。其中,Dawkinsia屬包括紫紅兩點鯽(D. filamentosa;原為P. filamentosus)與印度彩虹鯽(D. assimilis;原為P. assimilis)等魚種。Dravidia屬即為櫻桃鯽(D. fasciata;原為P. fasciata)等魚種。而Pethia屬大致上就是對應於過去被稱為玫瑰鯽家族的種類,像是玫瑰鯽(Pethia conchonius;原Puntius conchonius)、黑紅寶石鯽(P. nigrofasciata)、迪可多鯽(P. ticto)等。至於所謂狹義的無鬚鲃屬以及其內的魚種,在文中,Pethiyagoda等人(2012)也作了一番討論,礙於太過細節與學術性的內容在這裡就不一一說明。不過,Pethiyagoda等人(2012)所分析的對象僅侷限在分佈於南亞的無鬚鲃,並未讓分佈於亞洲其他地方(如中國、東南亞等地區)所產的種類加入比較,因此這些地方的無鬚鲃其分類地位是否會進一步修正,仍是未知數。再者,針對部份魚種,例如櫻桃燈(P. titteya)與一眉道人(P. denisonii)Pethiyagoda等人(2012)則是因為部份樣本數與証據不足,因為對牠們的分類也暫持保留態度。總而言之,無鬚鲃屬的分類想必在不遠的未來將會有一波波的大變動。







重要參考文獻

  1. Carey R., 2009. Tetras and barbs: The complete guide to the successful care and breeding of two of the most popular groups of aquarium fish. TFH Publications Inc, NJ, 127pp.
  2. Hamilton F., 1822. An account of the fishes found in the River Ganges and its branches. George  Ramsay and Co., London, vii+405pp, 39 pls.
  3. Pethiyagoda R., Meegaskumbura M., Maduwage K., 2012. A synopsis of the South Asian fishes referred to Puntius (Pisces: Cyprinidae). Ichthyol. Explor. Freshwaters. 23(1): 69-95.
  4. Taki Y., Katsuyama A., Urushido T., 1978. Comparative morphology and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s of the cyprinid genus Puntius. Japanese J. Ichthyol. 25(1): 1-8.

 國寶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什麼是彩虹魚? 談彩虹魚的分類沿革與地理分佈

陸陸續續貼了好幾種彩虹魚的單種照片和介紹
現在可以回過頭來了解一些,究竟什麼是彩虹魚

下面的文章內容其實已經刊登在今年的136期AquaZoo News月刊中
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來翻翻
裡面除了我寫的部份之外,還有幾篇國外Amazonas雜誌主編寫的關於近年來引進市場中的彩虹魚的原生地與野採記錄
這些資訊我個人覺得十分讚

------------------------------------------------------------------------------


分類沿革
 
「彩虹魚(rainbowfishes)」是一群目前在分類學上屬於銀漢魚目(Atheriniformes)底下的魚類。更精準一點地說,銀漢魚目底下的黑帶銀漢魚科(Melanotaeniidae)魚類一般被稱為彩虹魚,即中文名為「美人」的魚類;而該目底下的鯔銀漢魚科(Pseudomugilidae)魚類則被稱為藍眼類(blue-eyes),即中文名為「燕子」的魚類。歷史上,第一隻被發表的的彩虹魚是西元1840年由J. Richardson所描述、當時學名為Atherina nigrans、現學名為Melanotaenia nigrans的魚種。彩虹魚早在1900年代初期就被其原產地(澳洲)的水族愛好者所飼養,而在1927年德國柏林水族館引進並開始飼養與繁殖彩虹魚之後,隨即開啟了彩虹魚進入到歐洲、美國甚至全世界觀賞水族界的大門。目前黑帶銀漢魚科與鯔銀漢魚科底下分別都有數個屬別,但其實牠們的分類地位也曾歷經一些變革。

早期,許多彩虹魚均曾被置於銀漢魚目底下的銀漢魚科(Atherinidae)中,直到1960年代始有學者依據其特徵而提出應將彩虹魚自銀漢魚科獨立出來至一新的科別,即黑帶銀漢魚科。從1970年代至今,致力於彩虹魚分類研究最著名的學者當屬Gerald R. Allen,而也是在這段時間內,大量的彩虹魚新魚種不斷地在其原產地被發現,物種間的特徵同異及親源關係也逐漸明朗。1980年,G.R. Allen整理當時已知的特徵資料,在黑帶銀漢魚科底下新設立了兩個屬別,並清楚描述該科底下所有已知屬別間的差異。西元1989年,B. SaeedW. IvantsoffG.R. Allen重新檢視彩虹魚的分類,並把原本置於黑帶銀漢魚科中的鯔銀漢魚屬(Pseudomugil)獨立出來至鯔銀漢魚科中。而關於目前彩虹魚的分類現狀,則如下樹狀圖所示。
 
 
黑帶銀漢魚科外觀上較易觀察到的主要特徵包括體型小(體長通常為十餘公分以內);身體兩側側扁;體型為寬或狹長的楕圓形;具前後兩背鰭,前背鰭鰭條數約3-7,後背鰭鰭條數則約6-22等;尾鰭鰭型為叉型尾,不延伸鰭條。而黑帶銀漢魚科與過去常與其混洧的銀漢魚科最大的差別在於,黑帶銀漢魚科魚類臀鰭最末端鰭條與其身體仍有一鰭膜相連,但銀漢魚科的末端鰭條則無此鰭膜構造。此外,鯔銀漢魚科魚類與黑帶銀漢魚科及其他相關科別魚類的差別主要在於細部構造,包括缺乏中篩骨(mesethmoid);框下骨系(infraorbital bone series)較少;下頜齒骨(dentary)與關節骨(articular)高度相仿等,一般觀察較為不易。不過,鯔銀漢魚科的魚類通常較黑帶銀漢魚為小。

在觀賞魚市場中有流通的彩虹魚,多屬於黑帶銀漢魚科的唇銀漢魚屬(Chilatherina)、舌鱗銀漢魚屬(Glossolepis)、伊島銀漢魚屬(Iriatherina)與黑帶銀漢魚屬(Melanotaenia),以及鯔銀漢魚科底下的鯔銀漢魚屬(Pseudomugil)等。此外,尚有一些分類非屬黑帶銀漢魚科與鯔銀漢魚科、但外型特徵與之相似、中英文俗名都與彩虹魚相關的魚類,例如沼銀漢魚科(Telmatherinidae)七彩霓虹(Marosatherinaladigesi)、皮杜銀漢魚科(Bedotiidae)的馬達加斯加美人(Bedotia madagascariensis)等,在觀賞水族市場中都被歸類在彩虹魚的行列中。

地理分佈

彩虹魚(黑帶銀漢魚科)與藍眼類(鯔銀漢魚科)均分佈在現今的澳洲與新幾內亞。沼銀漢魚科則僅分佈在新幾內亞;皮杜銀漢魚科則分佈在非洲馬達加斯加島。這些相似魚種的地理分佈,被認為是支持大陸板塊漂移說的生物地理學證據。即早在十億年前,地理上最主要的大陸為俗稱為超級大陸的岡瓦納大陸(Gondwana),而在約六千萬年前包括南美、非洲、紐西蘭、印度等大陸便從岡瓦納大陸中分離出來。而澳洲與南極洲則在約五千至六千萬年前始自超級大陸中分開。而在澳洲與南極洲分開、獨自往背移動的同時,新幾內亞遂於澳洲北方逐漸成形,而現今新幾內亞的某些區域即為來自於澳洲大陸北方。因此推論,前述彩虹魚相關魚類的祖先,最初原本均生活在岡瓦納大陸上,並隨著大陸板塊的移動而運送最後隔離在現今的分佈地。

----------------------------------------------------

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