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Nothobranchius boklundi "Luangwa Valley ZAM 09-2" white

ㄟ…在Epiplatys屬要講的事還沒放上來前
再插隊放一隻今天特別抽空拍的魚


    












這隻魚我把牠取名布隆地圓尾將 :)

布隆地圓尾鱂是一隻相當新的偽鰓鱂
2009年由Jorn Boklund在尚比亞的野採行程中被首次發現;隨即在隔年(2010)Stefano Valdesalici進行鑑定發表,並以J. Boklund之名命名之。

布隆地圓尾鱂雄魚身上具有之網狀紋路是其與其他同屬魚種區分的關鍵。
此外,布隆地圓尾鱂雄魚具有體色的二型性:

1)尾鰭為橘紅色的紅色型;
2)尾鰭鰭緣為白色寬帶、體色略帶淡藍光澤的藍色型

這次貼的魚,就是所謂的藍色型

同時,雌魚的背臀鰭上散佈有淡淡的黃色斑點,也是其與其他同屬親戚雌魚辨別之處
有空我再補上母魚的照片


國寶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Epiplatys sexfasciatus




許久沒有談談將魚的故事、貼貼將魚的照片
這次先來個兩張美美的魚、但髒髒的缸的照片
因為接下來我打算要談談關於Epiplatys的一些事
敬請期待

國寶

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橘子霓虹珍珠燕子 Pseudomugil sp. "Red Neon"





橘子霓虹珍珠燕子是在今年(2011)下半年始被引進國內,
但此魚同時也被引入至歐洲與日本市場中,引起國外玩家的熱烈討論。

橘子霓虹珍珠燕子在國內外水族進出口商處的名稱十分多,包括Pseudomugil sp. “Red neon“Pseudomugil sp. cf. paskaiPseudomugil iriani等;而中文名稱尚包括珍珠燕子巴斯卡型、巴斯卡橘火藍眼珍珠燕子等。

橘子霓虹珍珠燕子的外型跟珍珠燕子(P. gertrudae)極為相像,但色彩為濃厚的橘紅色澤,並且在背部頂端有一道藍色金屬光澤延伸至尾鰭基部上方。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牠應為鯔銀漢魚屬沒錯。
然而,牠究竟為珍珠燕子的不同天然族群色彩型、巴斯卡燕子(P. paskai)的相似種、全新未鑑定發表的鯔銀漢魚屬魚類、或是經由人為選殖而造成的珍珠燕子人為色彩改良型,都尚無定論。
至於Pseudomugil iriani這個學名,則更是無稽之談,因為在鯔銀漢魚屬中目前根本沒有iriani這個種名的存在。
無論如何,這都是一隻十分美麗而值得擁有的小型魚。

雄魚



雌魚

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

卵生將魚的飼育與賞析





















呼~~
這本書前前後後蘊釀了好幾年
雖然,出版日一延再延,但照片和資料也一加再加
總算在今年年底之前能夠順利出版
這本書的讀者定位,我是放在給想養將魚但不知如何養的人、剛開始養將魚且又想了解將魚更多、飼養將魚一陣子但又覺得國內將魚資訊不足夠的人
這本書我花了相當多的時間,除了撰寫和拍照(事實上,書中絕大部份的魚照仍是來自於出版社),有大多數的時間和精神是在資料的搜尋、閱讀與統整上
當然,書中自然還有一些我認為尚不足而可以再加強的部份,若有任何錯誤或失誤,也請多加包涵與指教
但我也期望這樣一本書,可以提供華人地區將魚愛好者所需的基本與進階資訊

國寶


------------------------------------------------
------------------------------------------------

2011/12/7

從在這邊首次公布書將出版的消息以來至今一個多星期
有一些朋友已經拿到書
希望書中的內容有真的符合大多數人的期待
一定要謝謝的是Hite大、NorthernStar大,特地還到PTT、大陸的將魚論壇等地的大力推薦
另外,特別要感謝的是顏老師對這本書的書評以及肯定
雖然我自己在看書評之前,有一種回到以前拿論文給指導教授批改、等著要被大肆批評一番的感覺
但明顯地,顏老師的(部份)肯定以及手(口)下留情,著實讓我鬆了一口氣 XD

針對包括顏老師在內的人對這本書所作的指教,我在這裡一併回覆:

如果真的要對這本書提出什麼雞婆的建議, 我想有兩點:

>> ㄟ…哪只有兩點,明明是四點 :P

(1) 英文的翻譯可能要修訂些地方, 例如Introduction to killifish而不是of, 魚種取得與交流應該是Buying killifish, 但是內容看起來比較像是How to obtain killifish - a practical advice, trading指的是以商業為目地的交易, trading這個字就直接排除了"玩家間的交流", 這是看起來怪怪的地方;

>>的確,這本書我覺得最弱的地方就是英文的部份。就連平常寫manuscript都需要送英審順英文,所以對於這本書的英文我沒有十足的把握,只能盡力。我的確曾經考慮過是要用Introducton to 或是Introduction of,因為兩種用法我都看過,只是最後選擇用of,是因為我想同時表現有「將魚本身的簡介」和「把將魚介紹給大家」的意涵,只是不知這樣的用法是否夠正式就是了。
至於trading的事,我不用buy或obtain,是因為我把內容設定成「分享、賣、或換給別人的人」以及「接受別人的分享、買或換的人」雙方該注意的事,所以不只是有取得,重點在於交流,這才是飼養將魚的主要樂趣之一。在跟國外玩家來往的經驗裡,似乎國外(包括美國)對魚卵的交流,用trade、exchange、buy/sell都有,只是exchage就是只有交換,但用到金錢交易的就常用trade、buy/sell,我還沒想到有其他更適合的字彙耶。


(2) 最好可以在目次與美編設計上發揮導讀的功能, 以免對入門者來說不知道該翻到那裏去才能找到魚;

>>這點跟NorthernStar大的建議相同,在往後的改版(如果有的話 XD)我會記在心裡的,感謝至極!


(3) 編輯上沒有圖隨文走, 因此有時會見到此頁圖片是非洲產物種, 但文字卻在談南美物種;

>>寫了水族文章近十年,第一次親自與全權參與文字與美術編輯的進行,文字區隔和圖片的配置真的十分傷腦力 @@
我大部份有儘量圖隨文走了,但仍有美中不足還請見諒


(4) 還有, 整本書到處出現"熱門魚種"這個字樣, 但是我真的看不出來魚和那個字樣間的關係啊.....

>>跟其他的觀賞魚比起來,其實熱門的將魚魚種一點都不熱門,被你視破了  > <
只是,選用「熱門魚種」來當 slogan
除了是要挑出常見、耳熟能詳、一般人在市場中比較容易接觸到的魚種來特別介紹之外
(熱門魚種不外乎黃金將、藍眼燈、黃金火焰、漂亮寶貝…這種連中文名都well-established的魚)
再來就是不想直接用「常見魚種」、「市場魚種」這樣標題的自high與自我催眠成分居多啦

總之,對於大家的指教、批評與肯定,小弟心中充滿無限感激

國寶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Pseudomugil ivantsoffi 血叉尾黃金燕子


最近兒子出生了,加上各種事情,所以忙到部落格都沒空更新
為了昭告天下,本部落格沒有廢格,只是格主比較忙
前兩天拍到幾張這隻藍眼類的彩虹魚照片後,馬上就放上來

這隻是一隻國內今年才首次引進的印尼線藍眼類(Pseudomugil屬)彩虹魚
最早的發表記錄是Allen&Renyaan在1999所發表的
ivantsoofi的原產地是在西巴布亞(West Papua)的Timika至Tembagapura一帶
有數個表現略有不同的地方產地型

ivantsoffi體型約3-4公分左右
略帶半透明的身體上,體色鰭色透露一種讓人驚艷的感覺,是很吸引 人的一隻魚
可惜彩虹魚國內並不很流行而未引起注意
不然這隻魚的引進肯定是造成一股轟動

飼養上我目前仍在摸索中
至少目前觀察,活力、索食都算ok
















國寶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暫時不知名的Melanotaenia屬魚又一隻-應該就是傳說中的M. ogilbyi

這是一隻在上個月輸入國內的Melanotaenia屬彩虹魚
以Melanotaenia sp. cf. ogilbyi之名自印尼線進口,「號稱」是野生魚
記得那天見到此魚時正好是魚甫下缸的隔天
所以魚色都還是白倉倉的,特徵也不夠明顯,最明顯的地方就是體側數道棕紅色縱紋
所以我直覺以為是M. maccullochi (這隻是常與國內稱為紅尾美人的M. australis搞混的魚)
捉了幾隻回家養穩後,覺得不像M. maccullochi,不過應該仍屬於maccullochi家族

而maccullochi家族,包含M. caerulea、M. maccullochi、M. ogilbyi、M. papuae、M. sexlineata等數種
共同特徵就是相似且較小的體型(10cm以內)、較少的背臀胸鰭鰭條數、臉側與背鰭前鱗片數較少等
我最近還沒有時間去一一尋找文獻來比對這次捉的魚是哪種
花了一番功夫才拍到清楚且魚隻各鰭展開的照片
而目前從拍到照片中的魚隻表現來看,我覺得可能是caerulea、papuae或sexlineata的可能性比較大
今天就先放照片,等我有空我再來詳細談談如何區分這些魚種的差別

臉部特寫,鰓蓋上的紅斑與吻部尖端的顏色是區分maccullochi家族中不同魚種的特徵之一


應該是雄魚

應該是雌魚


這隻(應該是雄魚)是我捉的幾隻中最強勢、體高最高的一隻
但牠展鰭的同時會快速地追逐別隻魚,鏡頭不容易跟上,守在魚缸前一整個下午十分無奈
所以最後拍到這張照片時我心情一整個好
國寶
 ------------------------------

2011/10/3 更新

要來探討這隻新捉的彩虹魚是何方神聖,首先就必須先來說說何謂maccullochi species group

西元1981年,Gerald R. Allen把四種具相似特徵的黑帶銀漢魚屬(Melanotaenia)魚類歸類成一個家族,即maccullochi家族
(Allen, G.R., 1981. The "maccullochi species group" of rainbowfishes (Melanotaeniidae)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Melanotaenia papuae, new species. Rev. Fr. Aquariol. 8: 47-56)
其中包含:
M. maccullochi  Ogilby, 1915 (分佈在澳洲昆士蘭東北部、巴布亞新幾內西南部);
M. ogilbyi Weber, 1910 (分佈在西巴布亞Irian Jaya);
M. papuae Allen, 1981(分佈在巴布亞新幾內亞);
M. sexlineata Munro, 1964(分佈在巴布新幾內亞)

如前所提及,所謂的maccullochi家族與其他同屬魚類的差別在於,maccullochi家族具有較小的體型(10cm以內)、較少的背臀胸鰭鰭條數、臉側與背鰭前鱗片數較少等共同的特徵
而在1981年Allen的文章裡,以清楚的特徵檢索了此四魚種的差別如下:

1a. 在胸鰭基部上方有一深色斑紋的存在,並讓其體側中線有延伸至前端鰓蓋上的表現;體側中央成對線紋的顏色比其上與下之線紋來得深;分佈在新幾內亞南部..........2

1b. 在胸鰭基部上方無一深色斑紋的存在;體側中央成對線紋的顏色與其上與下之線紋顏色深度相仿;分佈在昆士蘭東北部與巴布亞新幾內亞西南部..........M. maccullochi

2a. 體側下半部的線紋缺乏或較淡;體側中央成對線紋的深色會與該鱗列的深色外緣緊密相結合,使成為一道又深且寬的深色中線,並被該鱗列鱗片的中心部份隔成一小段一小段..........M. ogilbyi

2b. 體側下半部的線紋發展明顯;體側中央成對線紋的深色並未與該鱗列鱗片的深色外緣結合,是故未形成一道又深且寬的深色中線...............3

3a. 第二背鰭軟鰭條數為11或12,較少為10;身體底色為單一的灰白色,體側帶有5-8條深色的線紋......................M. sexlineata

3b. 第二背鰭軟鰭條數為9或10,有時會是11,較少為12;身體底色上半部較深(棕)色,帶有5-9條紋線,且中央成對線紋通常較其上或下之線紋來得較寬粗深.................M. papuae

此外,在1981年之後所發表的另兩隻M. caerulea Allen, 1996與M. mairasi, Allen & Hadiaty, 2011也都被認為是與maccullochi家族魚類關係相近、外形相似的魚

基本上,maccullochi家族的魚,種類之間的區別以外觀形質與體色差異來作為區別的話,對於未見過實魚的人而言(包括我自己在內),我認為是有一定難度的
根據Adrian R. Tappin所著之Rainbowfishes Their Care & Keeping in Captivity(以下簡寫為Adrian)以及G.R. Allen在1995年所著而由Tetra出版的Rainbowfishes in Nature and in the Aquarium(ISBN 1-56465-149-5)(以下簡寫為Allen)兩本我手邊有的書上描述,各魚種的外觀表現如下:

M. caerulea
Adrian: 體側與體背部具亮藍色光澤;腹部則為白或粉色。體側中央後半部有一道淡淡的深藍色中線,寬度約一個鱗列寬。體側散發藍色光澤的鱗列之間分佈有粉紅或橘的線紋。在眼睛後端至胸鰭基部之間有一段棕色斑,並與體側中央的成對中線相連,並延伸至前述體側中央後半部的深藍色中線。鰭面為藍色透明狀。雄魚第一背鰭前端、第二背鰭與臀鰭鰭緣常帶有紅色或棕黑色。胸鰭為透明。雄魚最大尺寸8公分;雌魚則通常小於6公分。雄魚通常有較高的體高與延伸的背鰭與臀鰭;雌魚雙鰭則較小且無延伸。此魚與M. ogilbyi最大的不同除了鰭條數不同之外,主要在於有更為明顯且深的藍色色調。
Allen:(當時尚未發表此魚)

M. maccullochi
Adrian:是一種分佈於不同地理位置就有不同外觀表現的彩虹魚,主要的不同點在於體側線紋的顏色深度、不成對鰭上的花紋與發情雄魚頭背部的顏色等。分佈澳洲Cairns與Innisfail的族群,體色為銀白或黃色,體側並有6-8條紅棕色線紋。背鰭與臀鰭為橘紅色,上有花紋;尾鰭鰭面上同樣帶有橘紅色。分佈在澳洲昆士蘭Jardine River的族群,體側線紋則為黑色,背臀鰭外緣帶有黃白色的外緣與黑色的內緣。分佈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族群,在外觀上與Jardine River族群相似。
Allen:成魚體長約6-7公分。體色為銀白或黃色,體側並帶有6-8道細紅棕色線紋。主要有兩個色彩型(即如前述)。

M. mairasi
Adrian:與M. ogilbyi關係相近,甚至在特徵形質上都與其相近。而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第一鰓弓下肢的鰓粑數(亂翻一通@@ 原文為the number of gill rakers on the lower limb of the first gill arch),M. mairasi為15-17;M. ogilbyi為10或11。
Allen:(當時尚未發表)

M. ogilbyi
Adrian:這是一種目前所知極少的魚種,最初發表時的標本來源僅來自於7個採集自新幾內亞西部的個體。體背與體側帶有藍色光澤,腹部則為白色。體側鱗列間有深色細線紋。鰭為藍色透明狀,第一背鰭、第二背鰭與臀鰭外緣為黑色。胸鰭與腹鰭透明。雄魚最大體長為10公分,但通常小於8公分。此魚目前(其著書當時)未流通於觀賞水族界,僅被當地少數水族家飼養。
Allen:成魚體長約7-8公分。活魚體色(當時此書出版時)不知,但可能與M. papuae相似,不過可能其體側中央的成對中線顏色會更深,甚至結合在一起形成一道寬帶狀。

M. papuae
Adrian:體側中線以上的體色為橄欖綠,中線以下則為銀白色。在鰓蓋上方通常有一明顯紅色點斑。側線的上下兩端有黑色成對中線,在體側中線下半部亦有同樣的黑色線紋,但這些線紋在體側後半端即轉變成紅紫色(雄魚)或橘色(雌魚)。雄魚最大約8公分,但通常小於6公分。
Allen:成魚體長約7.5-8公分。體背為帶有黃色調的橄欖色,體側下半部則為白色。在體側中線以下有數道黑色細線紋。體側線紋在身體後端會呈紅或橘色。

M. sexlineata
Adrian:體色為檸檬綠,體側有5-8道黑色線紋,以及一明顯的深色中線。牠(雄魚)的體高比M. papuae與maccullochi都高,且雄魚通常在吻端有紅色的唇部,像擦了口紅般。
Allen:成魚體長約7.5公分。身體為金黃或綠銅色,並帶有數道黑色線紋分佈於各鱗列間。在胸鰭基部之後有一道明顯的黑色中線往後延伸。

我一開始以為這次捉的這隻魚是M. maccullochi
不過,牠即不是銀白(黃)色,體側線紋的樣式也非如maccullochi般
再者,牠(雄魚)的吻端沒有紅嘴唇,所以可能也不是M. sexlineata
加上,雖然牠的鰓蓋上有像M. papuae般的紅色點斑,但體色也不是橄欖綠,體側線紋前半部也不是黑色的
最後,偏偏M. ogilbyi與M. mairasi可供參考的實魚照片又極少

雖然以文字描述的顏色表現判斷看似可行
但是,難就難在彩虹魚是一種體色的深淺、光澤甚至斑(線)紋的分佈會隨著身體狀況(健康vs.生病;平時vs發情vs競爭;成熟vs未成熟…)、環境(水質、光照、日週期)等因子的不同而會有改變的魚
甚至,拍照時有無使用閃光燈都會得到同一隻魚但體色不同的照片
所以要單純用體色來作魚種間的區分,那真是很讓人頭痛的一件事

結論就是,查了這麼多資料,我還是不知道這次捉的魚到底是什麼@@
於是,我索性把拍到的這幾張照片丟到Rainbowfishes.info論壇上去問人
看看國外專業彩虹魚玩家們有沒有什麼看法
果然,在幾天之內,我就得到了一些有用的資訊

1、這隻魚應該就是傳說中的M. ogilbyi。
2、在今年上半年的確有少量的M. ogilbyi野生魚在Timika被採集並出口。
3、目前此魚在歐洲已陸續有兩個繁殖者(場)在建立此魚的繁殖。
4、包括先前的M. sp. "Goldei River" (M. goldiei ??)與M. splendida rubrostriata都是同一個來源(Timika地區)所採集與出口。(這點由這批實際進口的魚種來看,可信度相當高)

國寶

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

[小型魚攝影] 鏡頭(1)

由於這裡把拍攝的對象放在「小型魚」
因此,在上一次講完相機的選擇之後,這次我們就來談談「適合用來拍小型魚的鏡頭」

何謂小型魚?似乎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尺寸或體型限制
反正看起來比較小的就當成小型魚了
所以,很理所當然地,日光燈、紅蓮燈是小型魚;龍魚、魟魚是大型魚
而我自己則把「小型魚」定義為在體長約10公分以內的魚類都叫小型魚
觀賞魚市場中常見的魚種,尤其是燈魚、孔雀魚、短鯛、鬥魚、鼠魚等受歡迎的魚種,以及近年十分受歡迎的觀賞蝦類(水晶蝦、蘇拉西蝦等),多數也的確是在這個尺寸之內
所以,接下來要談及的內容在拍攝這些魚(蝦)類時應該均適用
不過,有些跟攝影相關的專業內容,如果有錯也歡迎同好與前輩不吝指正

拍魚一定要用到微距攝影嗎?


答案是否定的!

(1)
首先,所謂的微距攝影,是指在適度(或較短)的工作距離(對焦距離)內能獲得較為放大的景物影像
影像放大程度常以(傳統135底片上的影像大小):(實際景物的大小)的方式來表示
例如,號稱微距專用的鏡頭A常表示為放大比為1:1
(傳統135底片上的影像大小):(實際景物的大小)=1:1
白話地說,就是若欲拍攝的魚其實際體長為1公分,則用此微距鏡頭在最近的對焦距離下可以拍出在底片上呈現也是1公分的魚隻影像

而若某鏡頭B的放大比為1:2
即(傳統135底片上的影像大小):(實際景物的大小)=1:2
亦即若欲拍攝的魚其實際體長為1公分,則用此微距鏡頭在最近的對焦距離下可以拍出在底片上呈現為0.5公分的魚隻影像

很顯然地,在其最近的對焦距離之下,A鏡頭所能拍到的魚隻影像比B鏡頭能拍到的同一隻魚影像來得大

在傳統的135底片裡,每一格底片的尺寸為「長36mmX寬24mm」
由此可以推估
若有一隻魚長3.6cm (=36mm)
則使用具有1:1放大率的微距專用鏡頭,可以使用最近對焦距離拍攝出一張把一格底片長度(36mm)完全佔滿的魚隻影像
而若使用放大率為1:2的鏡頭,則最多可以在一格底片中拍出一隻18mm長的魚隻影像

接著,讓我們回想一下,在水族館中,有哪些魚體長長度是小於3.6cm;又有哪些魚體長長度是大於3.6cm的?
體長小於3.6cm的魚,無論是3、2、1cm
使用1:1微距鏡來拍牠們時,可以拍出最大為3、2、1cm的影像
而體長大於3.6cm的魚,像是5、8、10cm
若使用1:1微距鏡、在其最短對焦距離之下所拍出的影像(即3.6cm),勢必僅佔那些5、8、10cm長魚隻的一部份,而未能涵蓋整隻魚從頭到尾
也就是說,在拍攝5、8、10cm大小的魚時,並不一定需要在最短對焦距離下使用1:1微距專用鏡頭來拍攝
反而使用放大比為1:2、1:3、1:4 之類的鏡頭、在適當的工作距離之下來拍始能順利拍攝到完整一隻魚的影像
再加上,現在許多的數位相機因為感光元件尺寸的關而具有鏡頭焦距轉換率的問題需要考慮進去
例如Canon APS-C x1.6; Nikon x1.5; m4/3 x2... 等


(2)
目前的數位相機畫素動不動就破千萬
(以我的40D為例,拍的照片尺寸是3888x2592)
在一張一千多萬畫素的照片中,如果覺得畫面中的魚太小自然可以適時的裁切
對於拍完照僅會單純在電腦上觀看或在網路上分享的一般人而言,
在配合一般的電腦營幕解析度之後,照片的尺寸通常縮到1024x768或是800x533會較為適當
因此,只要主題(魚)有準確對到焦
適當的裁切不僅可以放大魚在畫面中的比例,還可以順便細部調整水平角度與構圖,甚至裁掉畫面中較剎風景的部份(例如不小心拍進去的水中氣泡、玻璃反光、水中懸浮物等)
這是一個可行且省去另外添溝微距鏡頭預算的好方法


上面所說的,舉個例子
下面這張照片,只要光線角度ok,曝光ok,對焦ok
都仍是一張可以接受的照片
機身是Canon 300D
鏡頭是300D的kit鏡18-55,不是微距鏡、也不是大光圈
拍出來照片尺寸為3072x2048
(我只是讓大家看看那個大小的感覺,所以我已把照片縮小成800x533)



但如果覺得魚的比例太小了
用影像處理軟體裁切一下
裁掉周圍不要的部份,相對讓魚佔的比例變大
並把照片重新存成800x533
魚看起來就比較大了
這種照片用在網路分享絕對是ok的
















不過,拍魚的時候用專用微距鏡來拍的確是比較好的
相較於其他一般鏡頭
專用的微距鏡除了在放大率與較短工作距離的優勢之外
其在鏡片上也針對微距需求而有特殊的優化設計(我知道這件事,但細節我並無深入研究,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參考市面許多專門介紹各廠鏡頭設計的專書)
因此微距鏡拍攝,不僅不會有變形問題,在畫面中央與周邊的畫質效果也儘量作到相似且銳利度高
所以,預算足夠的話,買顆微距鏡來拍魚是一個不會讓人後悔的選擇


國寶

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第123期 2011/8月份的Aquazoo News主單元--偽鰓將






















上次的珍珠將之後,今年又在Aquazoo News上籌畫了一次將魚的主單元
這次的主角是俗稱圓尾將的偽鰓將(Nothobranchius)
事前準備了一個多月
包括文章內容的撰寫、雜誌社與我自己的照片整理、聯絡與選擇國外魚友的照片購買事宜等
終於在八月出刊了
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至各大水族店家訊問,或請洽威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http://www.aquazoo.com.tw/FrontEnd/index.php)

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改良品系的日本青將魚Oryzias latipes var.

知名的日本青將魚(Oryzias latipes),除了國內常見的螢光青將魚之外
在青將魚原生地的日本,日本青將魚的飼養甚至品系改良純化早已行之有年
市面上也有幾本日文的原文專書介紹其飼養玩賞
但是,這股風氣始終沒有吹到國內
直到最近,國內有進口商引進多種日系的日本青將魚改良品種
是否能夠在國內造成風潮仍然值得觀察

楊貴妃


熊貓


雪白


東天光













國寶

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

暫時不知名的Melanotaenia屬魚隻

這是一隻以Melanotaenia sp "Goldei River"之名(中文商口名為藍彩綠美人)進口的美人
看名稱自然而然讓人覺得應該是M. goldei 這一種
但實魚的表現並不像圖鑑上的M. goldei


可能是雌魚的個體(由鰭色的表現來辨斷而已)


應該是雄魚













國寶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Pseudomugil gertrudae 珍珠燕子




Pseudomugil gertrudae 珍珠燕子

最早在西元1911年所正式命名的珍珠燕子,是一種體型十分迷你的彩虹魚,成魚體長約3-4公分,比起前幾期介紹過的燕子美人與甜心燕子,體長足足小了近三分之二。但是雄魚其大小與身體不成比例的背、臀、尾鰭,卻是讓人第一眼看到就印象深刻。珍珠燕子有兩片背鰭,前背鰭較窄、尖端延伸如刺狀;後背鰭則較為廣且圓。此外,臀鰭亦具有與後背鰭相似的尺寸與形狀;尾鰭則為典型塞的叉型尾,但尾尖較圓潤。此三鰭除了尺寸與形狀之外,另外一個較為顯眼的特徵為近透明或為淺色的三鰭上均分佈有深色的小(圓)斑點,宛如一顆顆黑色的珍珠任意灑落在魚鰭上,如此地精緻小巧,如此地對比鮮明。這,也就是其中文名「珍珠燕子」與英文名「spotted blue-eye」的由來。另外一個筆者覺得十分可愛的是,珍珠燕子的胸鰭是往斜後上方長的,且鰭面為透明但鰭緣與尖端呈現鵝黃色,使得其在游動時,宛如有一對黃色的小翅膀擺啊擺地,可愛極了!體色方面,國內常見的珍珠燕子主要為帶有金屬光澤的淡蜜黃色,與上期介紹的甜心燕子體色雷同。相形之下,母魚雖然在體色上與公魚相同,但卻缺乏醒目的不成對鰭,且體高亦稍高、腹部較寛,兩者差異頗大。





地理分佈上,珍珠燕子的主要產地為新幾內亞(New Guinea)南部的Trans-Fly地區與澳大利亞(Australia)北部,分佈最南限為昆士蘭(Queensland)的Murray Swamps。其中,分佈在澳洲的珍珠燕子族群於地理分佈上片斷化(fragmentation)的情形十分明顯,且各個不同地區所產的珍珠燕子,在體色(銀藍、蜜黃色、身體點紋等)、鰭上的黑點分佈(黑點於鰭上的分佈密度、有分佈黑點的鰭別、黑點的大小等)、甚至體型尺寸與鰭型上會有所差異,而這些差異也是用來分辨不同地區族群的重要依據。珍珠燕子在原產地的棲地類型十分多樣化,包括各種淺湖、沼澤、樹林中的小溪流、潟湖、與數個主要河川的支流區域。


原生地的珍珠燕子對於各類型環境具有極高的適應性,反應在人為飼養時的好處就是大大降低飼養的難度,對於水質條件的要求寬鬆,在水族箱中飼養較不需要刻意調整水質。如同其他藍眼魚同類一般,珍珠燕子個性雖活潑好動但侵略性極低,易於與其他同類與非同類魚種和平共處,極為適合飼養在混養水草造景缸之中。此外,珍珠燕子對於各種餌料的接收度均高,因此以市售的觀賞魚飼料為主,或是偶爾再補充一些生、活餌,就已足夠符合其嗜口性和營養的需求。原則上,只要如同一般的觀賞魚飼養管理與照顧操作,飼養珍珠燕子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而在筆者本身飼養珍珠燕子的經驗中,也甚少出現什麼重大的疾病,對於魚病的抵抗力滿強健的。唯一要稍微注意也只有其較小的體型,在混養其他魚種的選擇上需要留心一樣,不要把體型過大或是過度激進甚至具侵略性的魚種跟牠養在一起。此外,珍珠燕子口徑小,因此食物的尺寸亦需注意。筆者自已飼養的經驗,以稍用手捏碎的觀賞魚用薄、脆片飼料配合初孵或冷凍的豐年蝦無節幼蟲就十分適合牠們了。


近年來剛被採集發現的Aru型珍珠燕子
雄魚在體色、鰭型上與一般流通的珍珠燕子有些不同
究竟牠是同一種的不同地域表現,或是已可為一獨立種,目前仍不確定


display前的雄魚



display中的雄魚,除了體色之外,請注意牠不成對鰭的黃色外緣與臀鰭前幾根鰭條的延伸拉出

雌魚

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Poropanchax stigamatopygus














圖片上的這隻魚,很多人可能很眼熟

這不就是二線藍眼燈(七彩藍眼燈)嗎?可是學名怎麼怪怪的
事實上,牠並不是市場上常見的二線藍眼燈(Poropanchax luxophthalmus),但牠卻跟二線藍眼燈有關係

西元1932年,Meinken描述了二線藍眼燈並命名為Aplocheilichthys macrophthalmus。此魚最初的模式標本來自於觀賞魚市場,但其據說是採集自奈及利亞(Nigeria)拉哥斯(Lagos)。目前所知的分佈範圍大概是南班寧(Benin)、奈及利亞到喀麥隆沿岸的平原中。

首先,光就Aplocheilichthys macrophthalmus這個學名的有效性就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地方。事實上,早在1929年Bruning就已將此魚命名為Fundulopanchax luxophthalmus。目前,種名macrophthalmus和luxophthalmus都有人用;而屬名Aplocheilichthys也早經過大變動,二線藍眼燈目前亦被歸類在Poropanchax屬中(不過Fishbase似乎還是延用Aplocheilichthys)。不過這不是這次的重點,以後有機會再談。

之後,二線藍眼燈陸續被發現有三個亞種:

(1) Apl. macrophthalmus macrophthalmus
分佈在班寧南部、奈及利亞南部、喀麥隆東南部

(2) Apl. macrophthalmus hannerzi Scheel, 1968
分佈在尼日河(Niger River)三角洲

(3) Apl. macrophthalmus scheeli Roman, 1970
分佈在赤道幾內亞(Equatorial Guinea)與喀麥隆東南部

其中,Apl. macrophthalmus hannerzi 從圖鑑上來看其尾鰭似乎是帶有Apl. macrophthalmus macrophthalmus所沒有的紅色邊框。不過,Wildekamp(1995年)認為Apl. macrophthalmus hannerzi僅是Apl. macrophthalmus macrophthalmus不同的色彩表現型而已。過去我曾有一次機會買到進口商用Apl. macrophthalmus hannerzi引進的魚,但當時並未看出不同,也沒有拍過照,現在就覺得甚為可惜。

至於Apl. macrophthalmus scheeli最大的特徵,就是牠十分延長的腹鰭,長到甚至其尖端可以碰觸到尾鰭基部。Roman在1970年發表此魚時,模式標本來自於赤道幾內亞的Utonde河。不過,他也把先前Scheel於1969年於喀麥隆Lobe河採集的個體同樣歸類為Apl. macrophthalmus scheeli亞種中。事實上,Scheel在當年(1969)除了於Lobe採到此魚之外,亦於Ekondo Titi與Bipindi發現不同族群、看似為同種的魚,而Scheel自己當時認為牠們都是Apl. macrophthalmus。不過,Scheel在1969年就觀察到,來自Lobe河的這隻魚,眼窩上的側線器官(supra-orbital neuromast system)為管狀(tubular)、具三個洞狀開口(three pores);然而,來自於Ekondo Titi與Bipindi的魚,眼窩上側線器官則是呈開放式的短溝狀(in short open grooves)。因此,Wildekamp與Malumbres(2004)再度檢視找得到的文獻與標本,並重新描述鑑定,把Apl. macrophthalmus scheeli(即日後的Apl. scheeli或Poropanchax scheeli)放在一個新的屬而為獨立物種--Micropanchax scheeli;同時,亦把Scheel在1969年於Lobe河採到的魚鑑定為新種--Poropanchax stigmatopygus(其中,stigma是斑;pyge是臀;種名意指此魚在臀部(泄殖孔上方)有一深色點斑的特徵)。簡單說,Micropanchax scheeli的眼窩上側線器官為短溝狀;Poropanchax stigmatopygus則為露出三個洞的管狀。

站在觀賞水族的角度來講,二線藍眼燈(Poropanchax luxophthalmus,或無論是Apl. macrophthalmus macrophthalmus或Apl. macrophthalmus hannerzi或Poropanchax macrophthalmus或Poropanchax luxophthalmus都算)、Micropanchax scheeli與Poropanchax stigmatopygus的差別:

(1)體側藍色分佈
Poropanchax luxophthalmus身體的藍線為平行的兩條;
Poropanchax stigmatopygus身體藍線為平行的三條(很抱歉這張照片只拍出下面最深的一條;但穩約可以看得出正中央和上方各還有一條);
Micropanchax scheeli身體的藍色為均勻地、淡淡地分佈在體側

(2)泄殖孔上深色點斑
Poropanchax stigmatopygus泄殖口上的深色點斑更是牠重要的特徵;另兩者則無此點斑;

關於這次魚的來龍去脈與鑑定細節其實可以直接看這篇論文:
Wildekamp, R. H., Malumbres, F. J. 2004. Identification of Micropanchax scheeli (Cyprinodontiformes: Poeciliidae: Aplocheilichthyinae)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Poropanchax. Cybium 28(1): 61-67.

2011/7/26 再兩張照片

雄魚



雌魚

















國寶

2011年7月17日 星期日

Procatopus sp. (davidi ?) "Yabassi"


很早以前我就聽說過在國外魚單裡有一隻叫Procatopus davidi的魚
不過真正第一次見到則是在今年四月,一批非洲線來的野生魚
事實上,在這批裡進口商進了三種Procaopus屬的魚,包含davidi
但是,魚真的進缸時我聽到的消息是davidi全死了

不過,我去捉另兩種時,在場子裡晃來晃去,竟然在鼠魚缸裡看到兩隻Procatpus
問了朋友才知道,沒錯,這兩隻似乎是僅存的兩隻小公魚
所以就捉了回來拍照

這隻魚有趣的地方在於,
Procatopus屬裡只有三種:綠燈眼(P. aberrans)、紅背女王燈(P. nototaenia)與黃背女王燈(P. similis)
根本沒有davidi這一種
那他又是哪來的呢?
猜想可能是國外魚場或採集者自行取的假學名

而地方型Yabassi就更玄了
如果查資料,nototaenia與similis都有標Yabassi這個地方型的記載
現在又多了一個莫名奇妙的davidi
不過,事實上以目前的觀點來看,nototaenia與similis的區分界定並不十分明顯
因此兩學名互用的情形時常發生
一般來講,nototaenia有紅背(體側接近背緣處有一道紅色縱紋從頭頂延伸至尾鰭)、臀鰭末端會拉出延伸鰭條、體高較矮;
而similis則為黃背、臀鰭末端不延伸而呈圓潤型、體高較高
但事實上存在著許多個體其特徵是模稜兩可的
或許,Procatopus這一屬,應該存在三種以上的魚種,但相關研究尚十分缺乏

話說回來,這兩隻davidi小公魚十分美麗,將來必有讓人驚艷的表現
可惜後來出國了兩星期,回來後發現死了不少魚,包括davidi在內的Procatopus都全軍覆沒

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小型魚攝影] 相機

首先,沒有相機,要如何拍攝小型魚呢?

因此,相機是拍攝小型魚必須要有的東西。

相機的種類很多,
有底片相機、有數位相機;
底片相機的話,
依底片尺寸來分,有半格相機、135、120(645、66、67、68、69…)、4X5等不同片幅的相機…
依操作模式來分,有手動相機、半自動相機、全自動相機…
依相機構造來分,單眼、雙眼、RF…
數位相機的話,
光以市場定位及功能來分,就有消費性數位相機(DC)、數位單眼(DSLR)、數位RF等
以感光元件大小來分,又有全幅、APS-C、APS-H、4/3、M4/3…
相機的樣式、種類、品牌,讓人看得眼花撩亂
相關的資訊可以自行到各大攝影網站或討論區去查詢

不過,這裡的重點是,

究竟拍攝小型魚要用什麼相機?

我並沒有正確答案,不過這裡提供幾個方向給大家思考
1、要用底片相機或數位相機來拍魚呢?

早期攝影只有底片相機,自然而然地,許多「前輩」拍魚都是用正片(即幻燈片)來拍攝
拍攝出來的正片,只要是成功的照片,都是又清楚、又立體、魚體色又飽和又漂亮的
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就選底片機來拍就好啦
話不是這麼說的,
如果曾經拍過魚的人就會知道,拍攝游來游去活魚的照片的失敗率其實相當高
就算控光、曝光掌握地十分精準
但仍然很容易就沒對焦到該對的點上
或是很容易就拍到魚在按下快門的瞬間半個頭就游出觀景窗外
或是很容易拍到正好鰭縮起來、體態看起來不漂亮的瞬間
最重要的是,這些失誤,都是必須在拍完一捲底片、出門去沖片、拿回來檢視之後才會發現的
而如果拍攝小型魚的經驗尚不多,快門、光圈、感光度、閃燈出力等任何一項沒有處理好
很容易就拍出過度曝光、曝光不足、光線不均勻的照片
同樣地,這些也都無法拍攝當時就立即知道以便即時改善
講白一點,就是又燒錢又燒時間,但又不一定拍得到滿意的照片

所幸,現在數位相機大流行,幾乎人手一台
甚至許多被認為是半專業、專業級、動不動就十幾二十幾萬的相機機種,似乎也變成國民機一樣,
當然數位相機好還是底片相機好,各有擁護者也各說各的好
(我自己現在則是數位、底片都有在使用)
但光就拍魚來看,數位相機的可即拍即看性與可刪除性,很容易就彌補了底片機拍魚時的限制。
2、要用DC或DSLR來拍魚呢?

一般而言,DC的市場取向通常是往體積小、使用方便、隨拍隨看、攜帶方便的方向走所以,在功能上不至於太過複雜,但換個角度來說,就是相機內部設定多已自動化,可手動調整的彈性不大
而DSLR的使用者通常是設定在攝影的進階者、半專業者、與專業者
所以有一定程度的功能取向、可調整的彈性亦高
當然,DC裡有所謂的專業型DC;DSLR裡也有所謂的初學者型或陽春型的機種
現在更有顛覆過去觀念的可換鏡頭的DC、取消反射鏡組的類DSLR(如最近火紅的M4/3)
在這邊並沒有要討論是DC好、M4/3好、還是DSLR好
只就拍魚時所需來作以上討論:

(1)、對焦速度

拍攝小型魚,首重「清楚」
如果拍得不清楚,不僅無法讓人看清該魚的基本特徵,更別說要秀出牠的出色、誇示體態(display)與特殊行為(母魚帶小魚、口孵、初生小七彩吸吮成魚體表的乳汁…)了
但是,想要魚隻乖乖聽話,「來,不要動、一、二、三、笑一個…」
這種拍攝人像的口令在小魚前想都別想
面對(通常)不停活動的魚,要想拍出清楚的照片
我們通常必須選擇對焦速度跟得上魚游動速度的相機
如此才能捕捉魚活動時的瞬間、又能精確對焦到魚的身上

很不幸地,DC通常在對焦速度上慢於DSLR
但這並不是說DC就不能拿來拍魚
只是說,拿DSLR拍魚會較拿DC來得容易對焦成功而已

(2)、解析度

拍魚所需的解析度需求,端看拍出來的照片之後是要作什麼用途
如果只是放上網路討論區分享,解析度可以不需要太高
但若有出版印刷之使用目的,解析度高一些可以有利日後的美編彈性(截圖的需求、印刷細緻度)。
不過,一般而言,無論什麼相機,現在動不動就上千萬畫素的,只要拍攝成功,拍出來的照片在解析度上早已足夠書面出版使用
因此這邊就不作進一步說明

(3)、功能性

拍攝活魚時,常會為了當時的環境狀況手動調整曝光組合
為了光線的均勻度、或是突顯主題的亮度,也會有另外打光的需求
因此,如果相機機種本身在手動調整的彈性上受限、硬體擴充性低而無法外接閃燈或觸發裝置
即使它是名牌的、身價再高貴、外觀再炫,又有什麼人臉對焦、美膚功能的
它仍然不是一台適合拿來拍魚的相機
通常,DSLR的功能性與硬體擴充性都較DC來得好
但有些標榜半專業級的類單眼或專業級DC,同樣具有不錯的功能性與擴充性

3、我的相機

如前言說,我用過的數位相機包括普立爾(Primier)的DC(型號我不記得了)、Canon的Powershot A70(也是DC)、Canon的EOS 300D和現在的EOS 40D(兩台都是DSLR)
除了Primier之外,另外三台我都曾拿來拍過將魚

使用上,A70遜色300D與40D許多,無論是在硬體擴充性、對焦速度或是手動功能調整上,但在顏色表現上並不輸給其他二者
其實我用A70拍出的滿意照片數量不多
可惜我當時尚沒有足夠的錢購買如現在的其他硬體(外接閃燈、光觸發閃燈)
因此無法得知是否是因為其他硬體存在與否的關係,或是拍魚這件事已超過A70機種本身的極限
我自己也滿好奇,以現在的閃燈硬體並搭配A70時,拍攝的結果會是如何
說不定拍攝動作較慢的生物(蝦、螺、常不動的小型魚種)時,A70的照片同樣上得了A4整版輸出
解析度的話就不講了,A70我記得是400萬畫素,自然是輸給後來的300D和40D
下面兩張就是用A70拍的,控光與白平衡當然是一個問題
不過只要魚不動或動作稍慢些,對焦能夠順利,A70拍出來的色彩仍然是很漂亮的
















而300D和40D兩者在擴充性、手動功能上就拍魚所需的項目是差不多的
然,300D在對焦速度、存取速度、液晶營幕的大小上等都輸給40D
不過,就拍魚這點,300D已綽綽有餘,但40D更讓我得心應手

至於其他如M4/3的機種,是否適合拿來拍魚
我對M4/3了解並不多,現在評論的話有點太不客觀
不過老婆最近買了台GF2,說不定過陣子我可以來試試

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小型魚攝影] 前言

國寶養了十餘年的卵生將魚
除了養魚,我另外一個興趣就是拍照
不過,其實當初會開始想學拍照,就是為了讓自己的魚能夠留下最美麗的倩影,同時作為成立網站(台灣卵生將魚網)之用
(不過在老婆或女友面前,記得一定要說「是為了把妳拍的美美的我才學拍照的」喔  XD)
從一開始借用老婆(當時為女友)姐姐的數位相機、存錢購買自己的第一台台灣品牌普立爾的消費型相機、買了第一台自己的日本品牌Canon的消費型相機、買了第一台數位單眼相機(Canon 300D)、買了第一顆Canon原廠微距鏡、到現在手上正在使用的Canon 40D
我的攝影學習以及擁有器材的歷程其實都跟魚脫離不了關係

為了拍魚,
曾經,我也拿著消費機用高ISO下調大光圈去拍,拍了幾十張模糊的照片之後再來選出那一兩張比較不模糊的;
曾經,我也開始會用閃光燈直打,拍出一堆魚體反光死白的照片;
曾經,我也以為換了數位單眼就能拍出好照片;
曾經,我也以為只要用了專用微距鏡就能拍出好照片;
曾經,我也以為用了外接閃燈就能拍出好照片。

為了提升自已的技術與學習動力,我曾經給自己設了一個「我要練到能夠讓拍出來的魚照片成功用在水族雜誌上」的目標
就在幾年前,我成功達到這個目標了
我喜歡攤開雜誌上有我拍的照片的那一頁,尤其是有放滿版的,靜靜地看,雖然有時會覺得好像哪裡不太對勁,但感覺就像在欣賞自己的成就般
漸漸地,隨著時間的過去,在一些前輩的指點以及擁有更多觀摩別人作品的經歷後
我開始了解當初覺得不對勁的點在哪
因此也逐漸嘗試各種方式去解決

現在,我仍然在不斷地嘗試、不斷地學習別人的經驗(包括偷學、光明正大地學、看別人的作品來揣摩)
雖然,我現在拍的魚照仍然有許多挑得出來的毛病
不過,在我思考改進方法的同時,我也正思考著把我這些年來在拍魚(小型魚為主)的學習、經驗用文字記錄下來
因為我走過,所以我可以了解很多人幫自已的愛魚愛蝦拍照、貼圖分享、甚至投稿的熱情與初衷
不過,熱情不一定與成果成正比,所以模糊照、失焦照、死白照在水族論壇上常可以見到

我寫這一系列,是為了記錄我自己學到的東西
看的人可以認同也可以不屑
而如果看的人可以從這些 內容裡學到一些對自已拍魚有幫助的關鍵點的話,那我很榮幸可以為你這樣作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燕子美人 Iriatherina werneri



燕子美人最早的採集記錄是在西元1973年由德國人Arthur Werner與Erich Frech於西巴布亞(West Papua)一個名為Merauke鎮郊的農田中所發現到的,並於1974年由Meinken進行正式描述與發表命名。西元1978年,在澳洲北部昆士蘭州約克角半島(Cape York Peninsula)的Jardine河裡也有發現到燕子美人的踨跡。而在往後的日子裡,燕子美人的分佈範圍逐漸被揭開,包括新幾內亞中南部Merauke與Fly河流域間的沿岸河系,以及澳洲北部約克半島與北領地的Arafura沼澤中。在燕子美人的產生地棲地型態為水流流速慢、乾淨、有豐富植被覆蓋的水域,有記錄過的水質條件為溫度26-30℃、pH6.0-8.0、dH5-12。


燕子美人最大的體長可以達5 cm左右,市面上亦偶爾可見有販售這樣體型的種魚級燕子美人,不過大部份個體的大小還是約3-4 cm左右。燕子美人最讓人印象深刻之處在於其鰭形。成熟雄魚第一背鰭為由六根鰭條所構成的明顯扇狀;第二背鰭與臀鰭末端均延伸成飄逸絲狀(而這也是其英文名「絲鰭彩虹魚(threadfin rainbowfish)」的由來);尾鰭為典型的叉型尾,而上下尾叉末端亦會稍延伸。在其鰭色方面,有些不同產地族群型的燕子美人會在鰭色上有些不同,而國內市場上可見者其鰭面為略帶淡黃的透明,並在鰭緣有深色漸層。此外,國內市場常見的個體在尾鰭上有兩種色彩表現型,分別是尾鰭邊緣為紅色的紅色型與尾鰭全鰭為近透明的黃色型。燕子美人的體型為典型的兩側側扁之紡錘型,體色以帶有金屬光澤的銀色為主,有時會隨著不同的光線角度照射會顯現出略帶粉色系色彩。相比之下,雌魚各鰭的延伸程度遠低於雄魚,色彩亦沒有雄魚般耀眼,因此極為容易分辨。
在飼養上,燕子美人算是小型彩虹魚裡比較需要留心照顧的魚種,原因之一在於其修長纖細的延伸鰭條,隨著魚在水裡游動而搖擺,狀似其他魚眼中的食物,容易成為其他魚類攻擊的目標。也因此,有些有經驗的人會建議燕子美人最好單種飼養在一缸中。此外,雖然燕子美子貪食的個性就如同牠其他的彩虹魚親戚般,但其吻部較尖、咽喉較小,因此給予的食物在尺寸上必須留意。筆者的經驗上以捏碎的薄片飼料和初孵的豐年蝦無節幼蟲較為適合。反而是在飼育的水質要求方面,燕子美人的容忍度相當高,基本上國內一般中性的自來水水質搭配日常的管理與換水,即可輕鬆地進行飼養。此外,記得在水族箱中種植大量的水草,並且控制水流讓流速維持稍緩,這可以有助於燕子美人增加安全感、及早適應缸中環境。
無論是在室內或室外,燕子美人均有繁殖成功的記錄。根據國內外同好的經驗,燕子美人的繁殖有幾個小訣竅。首先,繁殖用的水族箱空間以兩尺缸尺寸左右為原則,其內放置大量的水草以增加種魚的穩定性。同缸中繁殖的雌雄魚比建議為雄:雌=1:2。在繁殖前採少量多餐的方式餵食種魚充足且營養的食物,例如初孵的豐年蝦無節幼蟲,並且每日少量換水與管理以維持水質的潔淨,並把水質維持在pH6.5-7.0、溫度27-32℃。最重要的是要提供濃密的墨絲團給種魚當作產卵的介質。交配時,雄魚會伺機接近雌魚、並把雌魚輕壓於墨絲團中、完成交配產卵的動作。小魚約在數天之後就孵化,而初孵的仔魚非常細小,小到需要用綠水和尺寸小的微生物來進行餵食始行,而這點亦常是燕子美人小魚育成會失敗的主要原因,有興趣想進行繁殖的朋友務必要注意這一點。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Nothobranchius patrizii



黑寶貝將 Nothobranchius patrizii

黑寶貝將最早的命名記錄是由Vinciguerra, D.於1927年所發表的,當時的學名為Fundulus patrizii。其中,學名種名patrizii是為了向此魚的首位義大利發現者M. Patrizi致意。而當時所發現的位置是在非洲索馬利共合國(Somali Republic)境內南方Juba河流域內的Harenga沼中。後來經過魚類學家與採集者的努力,在80年代即藉由長久的採集資料証實黑寶貝將的分佈除了索馬利之外還包括肯亞(Kenya)。


黑寶貝將的外型不算十分絕美,但也讓人印象深刻。身為N屬成員,招牌的大紅圓尾特徵也同樣出現在黑寶貝將身上。身體上包圍在深棕色鱗框內的鱗面閃耀著淡藍至灰的光澤,讓身體呈現出細緻的網狀紋路,而此紋路也一併延伸至明顯的背臀鰭上。體型方面,黑寶貝的成熟雄魚約4公分左右,雌魚稍小。

黑寶貝將是國內常見的N屬將魚之一
不過我的圖庫裡竟然一直沒有這隻魚好看一點的照片
因此最近在水族館看到,就捉了兩隻公魚回來純拍照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Procatopus similis "Mundemba"

最近市場上陸陸續續出現了幾種燈眼類將魚
包括Procatopus屬與Poropanchax屬,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注意一下
我自己當然是捉了幾隻

Procatopus屬對水質較敏感,是屬於需要照顧與時常觀察的卵生將魚
(並不是說其他卵生將魚就不需要照顧,而是說Procatopus比其他的卵生將魚更需要照顧與觀察)
而且一生起病來,即使是白點、胡椒或口黴,都可能致命
或許會認為生病的話下藥不就好了
是的,理論上是
但Procatopus往往是下了藥死更快 @@
總而言之是一群不好應付的將魚
是本人一直想挑戰、但常常挑戰失敗的卵生將魚

我在上星期先捉了Procatopus similis "Mundemba"
Procatopus similis我其實之前曾經養過也拍過照
當時的地方型是體側呈漂亮藍色水的Muyuka
而這次的Mundemba體側呈淡藍綠色
鰭緣的色彩有些個體較為橘黃:



有些個體則較為鮮黃: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紅蘋果 Glossolepis incisus














紅蘋果 Glossolepis incisus

根據記載,紅蘋果早在西元1890-1900年期間就被Max Weber所採集發現,並於西元1908年正式發表科學論文與命名。然而,卻一直到西元1973年,紅蘋果野生個體才再次被採集並正式輸入至歐洲,而後流通於全世界各地的觀賞水族市場至今。

紅蘋果的原產地,僅侷限於印尼西巴布亞(West Papua;官方名稱為Irian Jaya)東北邊緣著名的聖塔尼湖(Lake Sentani)中。聖塔尼湖是一個外型扭曲不規則、但卻是Irian Jaya最大的湖,湖水表面積約10,400公頃,湖水本身有約35條小河流入但僅靠Jafuri與Tami河流出至太平洋。湖水本身的水質條件為表層水溫度29-32℃、pH 6.2-6.8。湖中的彩虹魚類則多生活在湖邊有植被、倒落的樹枝落葉處等地區。















紅蘋果在外型上讓人第一眼就印象深刻。市場上常見的成熟雄魚體型尺寸約為7-10公分上下,但其最大其實可以到達15公分;雌魚體型則稍小。事實上,雄性的紅蘋果在體長約為7、8公分時,其體色表現即已為漸趨完美、略帶橘紅的血紅色,且不只是身體,其所有的鰭(前後背鰭、臀鰭、尾鰭、腹鰭與胸鰭)均帶有同一色澤。此外,紅蘋果身體兩側靠近中央部位的鱗片更帶有亮銀色金屬光澤作為點綴,讓湛紅的身體色彩簡單卻又不會單調、因紅中帶金而高貴卻又不顯半點俗氣。在國外的資料上,對紅蘋果體色的描述則形容其為像鮭魚肉般的紅色(salmon-red),形容地亦非常貼切。相比之下,體色為淺橄欖綠的母魚顯得樸實許多,但或許也因為色彩較為暗淡無特色,故市場上反而不易見到母魚。成熟的雄性紅蘋果背部會較隆起,形成明顯較高的體高,側面看上去真的就宛如一顆紅色的蘋果般,不得不讓筆者讚嘆此魚初進入國內市場時為其取中文俗名的前輩,相像力真是豐富而寫實。

紅蘋果十分容易飼養,對各種飼料的接受度也大,活餌、生餌、乾燥飼料一律來者不拒,因此是頗適合水族新手入門的美麗魚種。不過,紅蘋果十分活潑好動、游泳速度也快,需要較大的空間才能讓其具有安全感而不會易於敏感亂竄、甚至跳缸,因此建議至少以兩尺(長60公分)以上尺寸的水族箱來飼養牠會比較好。若要同缸中混養其他魚種,建議搭配其他體型尺寸相仿的魚種,例如黑帶銀漢魚屬的彩虹魚在體型、性情均與紅蘋果相仿,因此常是混養的好伙伴;體型過小的燈魚類,則較有易被紅蘋果騷擾甚至追咬之虞。一般而言,包含紅蘋果在內的彩虹魚對於一般的魚病均不會特別易受感染,除了胡椒病(velet)之外,因此在飼養時要注意日常水質的管理與更換。

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Oryzias sp. "burmanicus"



Oryzias sp. "burmanicus"
最近拍到一隻以Oryzias Burmanicus為名由新加坡線進口的稻田魚
讓人困擾的事有兩點:
1、在稻田魚屬(Oryzias)裡並沒有burmanicus這個有效種名;
2、外形、體色上,牠給人的第一眼印象上跟一般的女王燈(O. javanicus、或O. melastigma)、或上次的新加坡稻田魚O. sp. "Singapore"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不過,養了幾天之後,牠的尾鰭上下緣、臀鰭下緣、以及背鰭後緣都出現淡淡的黃色外框,這是一般女王燈和上次的新加坡稻田魚所沒有的特徵
(ps.1.新加坡稻田魚頂多就是只在尾鰭外緣有黃色,但臀背鰭上並沒有;ps.2.我功夫還沒到家,這個淡黃色在深色背景的拍照缸中並不容易拍得很漂亮,不過我儘量挑了兩張稍微比較明顯的照片來放)
再來,我捉的這幾隻在尺寸上都比上次捉的新加坡稻田魚稍微大一些些

究竟這隻被命名為緬甸(Burma)黃尾的稻田魚,跟javanicus、sp."Singapore"有什麼關係,目前還沒什麼正式而可信的資訊
不過,飼養起來的感覺還挺身強體健的,甚至魚隻個性也滿活潑好動的,活動範圍在上層水域附近為主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Fundulopanchax gardneri

最近更新藏寶箱的速度實在很慢,因為最近很多事情在忙。不過,還是要圖文並茂地來介紹一下將魚。翻一翻最近新拍的照片,好吧,來好好介紹一下常見的豬豬魚-GAR好了。
Fundulopanchax gardneri (GAR)中文俗名是藍彩將。事實上,GAR是一種(species)家族成員非常龐大的將魚,其包含有至少五個亞種(sub-species),包括:
Fp. gardneri clauseni
Fp. gardneri gardneri
Fp. gardneri lacustris
Fp. gardneri mamfensis 
Fp.gardneri nigerianus

其中,最早被發現命名的則是於西元1911年由早年知名的將魚分類學家Boulenger G.A.所命名的Fp. gardneri gardneri,不過當時的學名只有屬名和種名,即Fp. gardneri 。爾後,隨著魚種採集者與分類學名的努力,在其他許多地區也發現同種但在某些特徵上稍有不同的Fp. gardneri將魚,這是由於地理隔絕而造成種內族群間的變異擴大情形,因此也就在西元1974年開始在Fp. gardneri上有了各亞種名的產生,而最早被發現的那一族群GAR的學名再加上亞種名之後的結果就成為了Fp. gardneri gardneri。另外,Fp. gardneri nigerianus這一亞種的將魚,也有人認為可以獨立出來而成為Fp. nigerianus,因此偶爾也可以在資料上看到如此的學名。而關於各亞種的地理分佈情形,其中Fp. gardneri gardneri的分佈位置在非洲奈及利亞(Nigeria)東部的Cross河流域系統上的Udi山以及Benue河流域系統裡;Fp. gardneri clauseni 分佈在奈及利亞西部的Akure與西南部的OwoFp. gardneri lacustris 則只分佈在非洲喀麥隆(Cameroon)的Ejagham湖中;Fp. gardneri mamfensis 分布在Cross河流域上游的Mamfe平原裡的雨林中;Fp.gardneri nigerianus則廣泛分佈在奈及利亞南方的Niger河三角洲,往北可達Jos河高原,往東可達Benue河流域。
除了不同亞種之外,GAR地方型(location)之多更是讓人咋舌!隨便列舉幾個其中著名而較常聽到的包括像是”Lafia””N’sakka””Akure””Ijebu Ode””P82”等,而若仔細計算的話,其五個亞種的地方型總數就超過五十個以上了!更令人吃驚的是,GAR也有人工改良的品系,例如中文名為「黃彩將」的黃金型(GAR “Gold”)或是藍彩將的白子(GAR “Albino”)等。

在五種亞種中,最為常見的是Fp. gardneri gardneri.gardneri nigerianus(我指的是有地方型的);


Fp. gardneri gardneri長這樣:




Fp. gardneri gardneri長這樣(僅剩的一隻公魚駝背,將就一點看吧):




次常見的是Fp. gardneri mamfensis
就是之前貼過的這種








另兩亞種極少在將魚界中流通,我也沒看過實魚,只有在水族雜誌社裡的圖庫集裡看過。


那國內市場中常見的水族品系GAR是哪一個亞種呢?不一定,由特徵來看,Fp. gardneri gardneri.gardneri nigerianus都有,但沒有地方型的標記,很難確保是純一地方型來源、或是同一亞種但不同地方型的雜交、或是不同亞種的雜交。


不過,不可否認地,GAR是一隻好養、貪吃(不枉牠豬豬魚的稱號)、繁殖容易又美麗的將魚。不僅是我最初入手的將魚之一,也是我要推薦的入門魚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