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Oryzias sp. "Singapore"


Oryzias sp. "Singapore"
這隻魚是今年十一月底以未命名種sp. "Singapore"進的稻田魚
中文商品名叫 新加坡黃尾稻田魚
特徵就是其尾鰭上下緣內側為淡黃色的
看到學名的第一個印象應該「啊,又是一隻sp的稻田魚屬新魚」
不過,這隻真的是「新魚」或「未命名種」嗎?
我在這邊提出一些我個人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Oryzias稻田魚屬目前的二十多種已命名種,都是分佈在亞洲地區
但即然這隻魚的sp後面加了個Singapore,我們就姑且相信牠的來源是新加坡吧
從Fishbase上去一隻一隻看
在目前的已命名種裡,唯一一種分佈範圍有涵蓋新加坡的,就是著名的Oryzias javanicus,也就是大家知道的女王燈
所以,這隻新加坡黃尾稻田魚,是新加坡產的第二種稻田魚嗎?

答案當然是有可能的
但,另外一個可能性是
會不會這隻「新」魚,其實就是分佈在新加坡族群的O. javanicus呢?
首先,這隻魚的體型、尺寸大小、體色(除了黃尾部份之外)都跟女王燈沒什麼兩樣
再來,魚類分類外在形質上具重要性的鰭條數方面
根據Fishbase上的資料(我有點懶得去翻最早最早1854年的該種發表論文,而且也說不定找不到)
O. javanicus的鰭條數:
背鰭:6-7
臀鰭:20-25
尾下骨連接的尾鰭鰭條(principal caudal fin rays): 5/6
這些數字,都跟從上面那張正好在display展鰭時可以算得出來的鰭條數字有吻合
所以,兩隻是同樣一隻魚的可能性應該是有
但這個可能性多大,不是我看看照片就可以說的

再來,鰭的部分
第一個會讓人注意的是尾鰭的黃色
即然這隻新加坡黃尾稻田魚其實就是女王燈
為什麼我們市面上看到的女王燈沒有黃尾?
有一個可能是,這是地理分佈的不同而造成的色彩差異
事實上,有些圖鑑或網路照片上的javanicus,的確有些個體是具有黃尾的
或是,有另外一個可能,而這個可能又跟下面要講的有關~

第二個會讓人注意的是牠的公母魚
首先,根據牠們的行為和各鰭鰭條延伸的程度,我作了以下的公母區分
公魚:



母魚

從照片可以看出來
公母魚在背鰭鰭條延伸的程度、以及臀鰭鰭面的形狀有所不同

不過,眼尖的你或許發現了
怎麼這隻公魚跟印象中女王燈的公魚有點不太一樣
哪裡不一樣?
沒錯!就是臀鰭
上次拍的女王燈,是從國內市面上常見而以女王燈為名的魚隻
很明顯地,公魚的臀鰭鰭條拉得非常地明顯、鰭面也顯得較上面的公魚大
也就是下面這樣



回到上面的問題
假設,新加坡黃尾稻田魚是O. javanicus沒錯,但跟國內市面上販售的女王燈在鰭型上略有不同
會不會有可能,市面上的女王燈,其實根本不是javanicus呢?
關於這點,又讓我注意到另外一隻與O. javanicus十分相似的魚
也就是O. melastigma
事實上,我對O. melastigma這個學名不算十分陌生,因為牠是常被用來(尤其是香港的一些實驗室)作為水生環境毒理研究的模式動物之一
但對於牠的長相,我並沒有特別注意,直到最近這隻新加坡稻田魚進來、讓我想到上面所說的那些事情後,才仔細去看melastigma的長相
不看還好,一看驚人
牠長得還真像javanicus,而且,也真像國內市面上買得到的女王燈啊!!
至於,市面上的女王燈到底是javanicus或是melastigma,我覺得也挺值得探討的
不過,從寫雜誌的文章、查mekongensis、minutillus、woworae的資料、到寫了前面兩個part的紅尾稻田魚差別
我已經花了一兩個月的時間在銀銀白白的稻田魚屬上了
我實在需要休息一下、換換多彩的卵生將魚來活化一下我的視神經了,不然我的人生沒辦法變彩色的
所以,關於javanicus和melastigma的差別,等我查到一些資料、整理後再上來分享囉
根據目前手上的資料,人家是說melastigma體側會有黑點斑(mela.. 是黑色的意思;stigma是點、帶斑的意思)
但我覺得這點不是很具體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湄公河紅尾青將 vs 紅尾青將 part II

關於Oryzias mekongensis與O. pectoralis的區分
昨天引用了幾個文獻來嘗試說明
延續同個話題,今天就把焦點放在現實世界上,依照文獻上內容來嘗試歸納國內市面上出現的紅尾青將究竟是哪一種

上次之後,上星期基於探討紅尾青將身世的好奇心,又去台北水族街的某家水族館,買了同一缸裡的紅尾青將 5 隻
原本我只是打算補充一下上次拍的湄公河青將照片裡沒有出現尾鰭黑色條紋的照片到我自已的圖庫裡
所以我還特地請老板幫我挑個至少兩隻尾鰭有明顯黑色條紋的個體
但就在今天早上,藉由拍得的照片我有了新發現!!

依照昨天的結論,O. mekongensis和O. pectoralis的差別至少在於:
1、臀鰭鰭條數
mekongensis : 13-16
pectoralis : 17-21

2、尾鰭鰭條末端分叉數
mekongensis : 分叉一次,形成兩個尖端
pectoralis : 分叉兩次,形成四個尖端

依據這樣的歸納,我將拍到的照片仔細放大檢視拍到的個體的特徵
我字不要打太多,直接用圖片來說明(不過許多張圖片以尾鰭看得清楚為主,所以構圖失敗、魚眼失焦等就不要太在意啦 XD):

1、尾鰭上下緣為紅色,其內緣為對比清楚的黑色條紋的個體

這是此種個體的長相:













而如果單單就尾鰭來看的話
原圖是這樣:













接著,把尾鰭部位放大來看:













尾鰭鰭條明顯只有分叉一次,每個鰭條有兩個尖端
我忘了拿原圖檔放大臀鰭部位照片,不過臀鰭鰭條數為15或16左右
依據上面的區分法,這個個體應該是O. mekongensis
此外,根據我自已的觀察
有這種黑紅對比明顯尾鰭的個體,有明顯如其他將魚與稻田魚公魚一般會有追逐驅趕、display的行為
所以我大膽認為這樣表現的個體,應該是O. mekongensis的公魚

2、尾鰭上下緣為紅色,其內緣無對比清楚的黑色條紋的個體
這是此種個體的長相:














而就尾鰭的部份
原圖:













把尾鰭部位放大:













同樣地,尾鰭鰭條僅分叉一次,形成兩個尖端
臀鰭鰭條數為15(16)
所以我認為這樣的個體應該也是O. mekongensis
再來,把這個個體與上面說的公魚個體再放在一起比較
第1個個體,即mekongensis的公魚














第2個個體,我認為應該是mekongensis的母魚














之所以我認為第2個個體是mekongensis母魚的原因在於
牠們之間的差異與其他稻田魚同種的雌雄魚之間差異點是一樣的
包括色彩表現的程度(除了尾鰭的色彩之外,仔細看的話,雄魚臀鰭上其實也有亮藍白色的小點斑,但母魚沒有)、臀鰭鰭面大小、臀鰭與背鰭鰭條延伸的程度,以及在水族箱中表現的行為

3、尾鰭上下緣為紅色,其內緣無對比清楚的黑色條紋的另外一個個體
在為這批(5隻)紅尾稻田魚拍照、放大檢視後,意外地發現有一個個體
牠的長相是這樣,乍看之下與上面第2個個體(mekongensis母魚)無什麼明顯的差異













但仔細看一下牠的尾鰭














什麼什麼、等一下,沒看清楚~~
沒關係
換個角度再來一張
原圖














尾鰭部位放大

是的,你沒看錯
這個個體尾鰭鰭條分叉了兩次,末端形成四個尖端
如果依照昨天分類依據結論,這個個體有可能是O. pectoralis喔
但是,細算了一下臀鰭鰭條數,好像是16也很像17,
這種介於前述mekongensis和pectoralis差異之間而模稜兩可的數字,實在讓人困擾
所以這個個體,真的是傳說中的O. pectoralis嗎?
我仍然有些疑問
再者,依照這個個體的外部型態,牠應該是隻母魚
那相對應於這個個體的公魚是長怎樣?尾鰭也有紅黑色上下緣嗎?
就目前為止的結論,我尚無法回答

還有一點
假設第3個個體真的是 O. pectoralis
而且跟我一起捉的其他4隻都是在同一個地點被捉到、被運到同一個地方賣、又被同一個在下本人我買到
那豈不代表,至少在某些原產地,O. mekongensis和O. pectoralis是共棲的
查了一下Fishbase,
O. mekongensis分佈地:亞洲;湄公河流域
O. pectorali分佈地:亞洲;竂國與越南
十分籠統,尤其,湄公河流域橫跨中國、竂國、緬甸、泰國、東埔寨與越南
乍看之下,以國家為單位的話,兩隻魚的分佈的確是重疊
但以實際的分佈地點來看,兩隻魚的分佈是否真的重疊,還需要再查一查


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湄公河紅尾青將 vs 紅尾青將 part I

事情是這樣的
我對稻田魚屬(Oryzias)魚類的興趣一直都不算濃厚
所以其實極少去閱讀或查詢牠們的分類、差異、來源之類的資料
但促成我認真寫這篇則是有幾個原因:

1、這一兩年會開始再注意到Oryzias,除了因為七彩霓虹稻田魚之外,再來就是湄公河紅尾稻田魚迷你霓虹稻田魚的進口
所以多少去查了些東西

2、日本最近新出沒多久的一本卵生將魚圖鑑裡,在Oryzias這一屬裡有兩張對頁分別各放了一隻尾巴上下緣有紅色的稻田魚照片
但一張的學名是Oryzias mekongensis;另一張則是Oryzias pectoralis
就體型、體色、尾鰭顏色等外部特徵看起來,兩隻魚幾乎是一模一樣
我對這點就滿好奇的

3、最近,在水族館裡看到標著"紅尾青將"的魚,尾鰭上下緣紅色部份的內緣還各有一道深黑色。明顯跟我印象中僅有尾鰭僅有紅色部份的湄公河青將"看起來"好像不一樣

4、最近撰寫的將魚系列雜誌文章,我安排了這兩年的稻田魚屬魚類的回顧,所以必須仔細確認我關於魚隻身世的內容是否合乎現在的分類狀況

總而言之,我查了關於Oryzias mekongensis和Oryzias pectoralis的資訊。
所以,這篇的重頭戲來了…

稻田魚屬(Oryzias)至目前(2010)為止,已被認為大約有24種(Fishbase上則是寫26種),均分布在亞洲地區
會說「大約」,是因為已命名種仍有些分類上的疑慮,同時,又有許多未命名種的存在
其中有17種分佈在亞洲南部(11種在印尼;4種在泰國、竂國、緬甸、越南;1種在新加坡;一種在菲律賓)
包含爪畦稻田魚(女王燈)O. javanicus、湄公河青將O. mekongensis、迷你霓虹稻田魚O. minutillus以及O. pectoralis等都是原產於亞洲南部的種類
這裡只看O. mekongensis和O. pectoralis的話,有以下幾個地方值得提的:

1、在命名時間:
O. mekongensis是在1986年被發表描述;而O. pectoralis則是在1998年被發表的

2、體長:
根據原發表的論文,
O. mekongensis標準體長(SL;即吻部前端至尾鰭基部的長度)為11.5-14 mm,所以加上尾鰭,應該約2公分左右
O. pectoralis的標準體長稍大,為22.3 nm,加上尾鰭應差不多2.5公分左右
從尺寸來看,尤其放在水族箱中,兩者的大小差異並不算明顯

3、尾鰭上下緣的色彩:
根據O. mekongensis發表原論文的內容,先不談鰭條數等型質數據
作者在分析結果裡即描寫:
「Color in life ... the males have bright orange submarginal stripes upper and lower margins of caudal fin, such stripes being much less prominent in the female...」活著的時候,公魚尾鰭上下緣的內側有亮橘色的條紋沿著其分佈,母魚的紅色條紋顯得較不明顯
「Color in alcohol ... black submarginal stripes along the upper and lower margins of caudal fin, characteristic organge stripes disappeared」保存在酒精裡時,尾鰭上下緣原本明顯的紅色條紋會消失變成黑色的








這是原始論文裡刊登的酒精保存樣本
可以清楚看到尾鰭上下緣的黑色兩條條紋
(Uwa and Magtoon, 1986)


然而,在O. pectoralis發表原文裡,作者並沒有對牠的色彩多作描述,包括牠的尾色
不過,就各個管道可以查得到的照片裡,O. pectoralis尾鰭似乎就是有紅色的上下緣

4、胸鰭基部的黑斑:
O. pectoralis的命名由來,指的就是牠胸鰭基部的黑色點斑。
而原作者的描述是這樣的:
「...but distinguished from all other Oryzias by a black spot on upper half of pectoral fin base...」牠可以由胸鰭上半部的黑色點斑來跟其他稻田魚作區分
這是原作者繪製的O pectoralis圖,可以明顯看到牠胸鰭基部的黑色點斑





(Roberts 1998)



至於O. mekongensis
活著的時候牠有沒有黑斑原發表作者並沒有描述出來
但在保存於酒精中時,在胸鰭基部有黑斑則是確定的
「Color in alcohol..... a cluster of black specks at the base of pectoral fins .....」
由上面O mekongensis的酒精保存照片可以看到牠胸鰭基部也有黑色點斑


所以,到這裡為止
要從尾鰭紅色外緣與胸鰭基部的黑點斑來區分O. mekongensis與O. pectoralis似乎不太容易

5、各鰭型質
Wichian Magtoon(2010)在描述發表另一新種O. songkhramensis時,作了一個比較四種稻田魚的檢索表
包括O. songkhramensis, O. mekongensis, O. pectoralis與O. minutillus
而第一步在臀鰭鰭條數上,就把O. pectoralis、O. minutillus 與O. songkhramensis, O. mekongensis分成兩群了
亦即臀鰭鰭條數17-21者,為O. pectoralis、O. minutillus
臀鰭鰭條數13-16者,為O. songkhramensis, O. mekongensis
當然,接下去還有其他型質可以再各自分辨O. pectoralis與O. minutillus ,以及O. songkhramensis與O. mekongensis

只是,在Magtoon (2010)的檢索表裡,臀鰭鰭條數似乎就是一個直接區分O.mekongennsis與O. pectoralis的依據,不一定是唯一的依據,但是是重要的依據
所幸,Magtoon也在同一篇論文裡,也提供了其他型質的資料
包括鰓弓(gill arches)、脊椎骨、以及我覺得最重要的尾鰭鰭條型態的手繪圖
下面這張圖顯示了O. mekongensis和O. pectoralis尾鰭鰭條上的差別:













簡單說,
O. mekongensis尾鰭的每個鰭條在末端分叉一次,形成兩個尖端;
O. pectoralis 尾鰭的每個鰭條在末端分叉兩次,形成四個尖端

兩種魚在外部型態上是否還有其他可供辨認的特徵,我還需要再查一查有無其他文獻
當然,要從在水族箱中不斷游來游去的個體要分辨臀鰭鰭條數、尾鰭鰭條分叉數,並不容易
只能拍了清楚的照片後再來事後諸葛

至於,市面上的紅尾稻田魚(紅尾青將)
到底是mekongensis還是pectoralis
我們就來事後諸葛一下
我之前拍過的湄公河稻田魚原魚照片可以連回去看
但如果把尾鰭放大來看











尾鰭鰭條看起來是只有分叉一次
所以,是O. mekongensis嗎?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Lucania goodei















Lucania goodei
這隻第一眼看起來長得有點像飛狐的魚,其實也是卵生將魚
原產地是在北美洲的GOO,應該是首次引進國內
雄魚背臀鰭為藍色的,應該其英文名為blue fine killifish (藍鰭將)
GOO最大體長約6公分
而這次進口的僅是大小約3-4公分左右的亞成魚,略可由其背鰭花紋有無分辨公母
除了背鰭花紋之外,目前還看不出太多色彩,所以先拍兩張作個記錄

雄魚













雌魚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Fenerbahce formosus















Fenerbahce formosus 之前中文商品名叫什麼美麗琴尾將之類的(?有點不記得了)
其實這隻魚之前比較「有名」的學名是 Adamas formosus
牠跟迷你紅珍珠將相當有緣,不僅在原產地常是共棲種,也都是單屬種、也都被認為在演化上介於Aphyosemion與Epiplatys之間的物種
還有,牠們也都具有一樣迷你的尺寸(約2公分左右)
最近為了拍照把牠們跟小型紅鉛筆(Nannostomas marginatus)放在同一個拍照缸
相形之下,formosis硬是比小型紅鉛筆再小上一號

Adamas這個屬名被用了好久
一直到最近才有人發表論文,說Adamas這個屬名其實已經被別人在為其他魚類命名時用過了(Malaise, 1945)
所以,被使用好久的Adamas formosus這幾年被改了新屬名,變成Fenerbahce formosus

formosus底色為帶有藍色光澤的乳白色
搭配體側許多紅色細點線性排列,對比十分明顯
飼養上個人覺得並不難,今年誇張的酷夏牠也熬過去了
倒是對通常比較常出現在N屬將魚的胡椒病甚為敏感,容易中獎

繁殖上,產卵並不困難
難的還是在初孵小魚的育成和餌料的準備上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Nothobranchius foerschi















Nothobranchius foerschi
中文名為佛氏紅圓尾將

佛氏紅圓將FOE的來源歷史最早要追溯到西元1957年。當年,一批採集自非洲坦尚尼亞(Tanzania)Soga地區附近的N屬將魚被以N. palmqvisti為名引進到德國,並流通到世界各地(實際上,N. palmqvisti是另外一種長相跟FOE有點相似的同屬將魚,早年在國內的中文名為「新紅圓尾將」,但近幾年來卻極少在國內市場中露臉過。)。然而,直到西元1979年,著名將魚學者Wildekamp與Berkenkamp將此魚重新鑑定,他們認為這批野生將魚與當時即已知的N. palmqvisti並不相同,因此將其正式描述發表並給予另外一個學名,即N. foerschi。FOE學名種名foerschi的來源即是為了對另一位致力於卵生將魚研究的學者Walter Foersch博士表達敬意,故以其名為FOE命名。事實上,在這之後,不斷有人想要再次探訪FOE最初的採集地Soga地區並採集到更多的FOE魚隻,但結果多無功而返。直到西元1995年Wildekamp等人才於離Soga不遠的Bagamoyo地區Ruvu河流域裡始再度採集到FOE野生個體;隨後,Wildekamp等人再度於Soga地區發現到野生族群的FOE。至此,FOE的原生分佈範圍大致上已確定是侷限在非洲坦尚尼亞的Soga地區附近。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FOE公魚最大的特徵就是牠那始於尾鰭基部、紅通通像把喜氣大紅扇的圓形尾鰭,其顯眼的程度跟GUE相比不相上下,也因為如此,常讓研究不多的人誤認兩種魚種。不過,除了紅色圓尾之外,FOE與GUE在體色方面就大異其趣了。關於GUE的體色表現,請有興趣的讀者們參考筆者先前的拙作;而在FOE方面,其體色色調主要以淡淡的金屬藍為主,但在每一片鱗片的外緣都被一圈明顯的鮮紅色所框住,因而讓FOE公魚通體均勻分佈著明顯的紅色鱗框;頭部則呈現偏黃的色調。要從體色上分辨FOE與GUE,可以由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如前所述,FOE紅色鱗框的分佈十分均勻且明顯,感覺像是呈現細格子狀;而GUE紅色鱗框相較之下就較不均勻,且身上的紅色部份在身體後半部越接近尾鰭的地方會越明顯,而讓人有其排列成一道道垂直紅色條紋的錯覺。再者,FOE的體色會散發出淡藍色的金屬光澤;GUE則沒有這種表現。此外,FOE的背鰭和臀鰭為鮮黃至金黃色,上面散佈有許多紅色小點,此點又跟GUE雙鰭上的花紋有所差別。

這是貢氏紅圓尾將GUE的樣子:
















先前在文中有提到另一種與FOE相似的同屬將魚--N. palmqvisti,而兩者的明顯差別也在於背鰭與臀鰭的紋路,N. palmqvisti雙鰭的紋路十分顯眼且美麗,讓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其與FOE的紅色點狀紋有所不同。不過,近年來N. palmqvisti鮮少出現於國內市場,因此也較沒有誤認之虞。

這是N. palmqvisti的樣子:

















事實上,眼尖的人就會發現,國內市場上出現的FOE除了典型的紅圓尾型之外,偶爾尚會出現黃色尾鰭的個體。事實上,這種黃尾型的FOE在野外並無發現記錄,只偶爾出現在大量繁殖的繁殖場或玩家家中,因此一般認為黃尾型FOE是紅尾型FOE在人為不斷進行近親繁殖之下的產物。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再拍Oryzias woworae
















七彩霓虹田魚 Oryzias woworae
上次拍過也貼過一次
不過,這次的重點在於雌魚
因為上次魚捉了一對之後放到拍照缸準備拍照
結果當天晚上小蛙蛙得了腸病毒住院住了兩天
隔了幾天再回來看,雌魚早就在地上成魚乾狀 @@

事隔一個半月,國內竟然又有其他數家進口商幾乎同時間進了好幾批
雖然魚比第一次的小滿多的,但數量比第一次進的多很多,價格也比第一次的低些
相信很多人都有捉
國寶也再捉了幾隻回來跟原來的公魚作伴

雄魚就像上面貼的那隻一樣
雌魚體色略呈黃褐色,藍色金屬光澤比起雄魚淡了許多,只隱約透出一些白色的亮光而已
雌魚胸鰭上方鰭條無雄魚般的紅色
但尾鰭上下緣同樣保有紅色外緣
就跟其他稻田魚一樣,雌魚的臀鰭和背鰭沒有雄魚般延伸的鰭條


繁殖模式與其他同屬魚類一樣
雌魚會將受精卵掛在泄殖孔外,再尋找適合的地方(水草叢等隱密處)掛上
繁殖不難,只是雌雄魚的成熟度要夠需要一點時間
相信很快市面上應該就會有大量的人工魚出現、價格低地跟女王燈一樣了 

倒是這隻最大的雄魚(第一批剩的那隻)真的哈很久
雌魚都已經掛卵了,還一直對她獻殷勤,行為滿有趣的
不過,倒不像真正的卵生將魚般會出現追咬、破鰭、受傷的情形
所以,就由牠了~~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卵生將魚參考書] The Cyprinodontids of Cameroon






















書名:The Cyprinodontids of Cameroon

作者:A.C. Radda
出版年:1979
出版社:The American Killifish Association, Inc.
頁數:平裝 106頁
語言:英文 (原文為德文;此為AKA翻譯的英文版)

簡介與特色:

如同書名清楚地交待,此書的內容介紹非洲喀麥隆(Cameroon)所產的卵生將魚。而事實上,許多著名且經典而美麗的卵生將魚,都是產於喀麥隆,因此,此書亦有其參考之價值。而書的一開始也介紹關於喀麥隆當地的地理環境、氣候、生態等:














不過,比起前一本介紹的Colour Atlas of Cyprinodonts of the Rain Forests of Tropical Africa,此書顯得十分遜色。遜色的地方包括:

1、全書為黑白、平裝,且用紙亦十分普通;
2、介紹的魚種與Colour Atlas of Cyprinodonts of the Rain Forests of Tropical Africa重覆性過高,但又沒有彩色照片可欣賞;
3、魚種介紹的編排方式與Colour Atlas of Cyprinodonts of the Rain Forests of Tropical Africa也十分相似,而顯得其略有獨特性不足














不過,此書有一個地方是Colour Atlas of Cyprinodonts of the Rain Forests of Tropical Africa所沒有的。即在介紹某些分佈於不同地方的族群會有不同色彩花紋的魚種之時,此書會再另外採用手繪的方式,詳細繪出各種族群不同花紋呈現與特徵之比較,讓人可以清楚進行分辨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Epiplatys spilargyreius

















Epiplatys spilargyreius
這隻十分不常見的Epi屬將魚是在今年(2010)六月由剛果線進口的野生魚
當時的中文商品名叫「黃彩藍斜將」
跟先前的紅斑琴尾將是同時間進來的

個體大小約六公分左右的SPI
體色起初看時並不顯眼,反倒是公母魚身上都具有的約十道上下的深色斜紋是給人的第一印象,同時在此狀況下公母不容易一眼分辨出來
不過當魚隻穩定時再細看,可以觀賞到牠的身體底色上隱約帶有紅色格紋
公魚身體和尾鰭上會泛著淡淡的水藍色金屬光澤
不成對鰭鰭面為黃色,鰭面上帶有散佈的紅棕色點斑,鰭緣被一圈紅棕色給框,各鰭較延伸
母魚身上則無藍色金屬光澤,不成對鰭無顯眼的黃色
在未顯色前,臀鰭的形狀是分辨公母較為容易的特徵

繁殖方面,國外資料顯示這隻魚的繁殖難度十分困難
而我利用一般我養其他將魚的條件和毛線束的方式來處理
到目前為止亦僅收到過三顆卵,而現在僅存一隻小魚
所以仍然在觀察嘗試有無其他更好的繁殖方式

相較於牠具難度的繁殖,SPI的飼養幾乎什麼難度
不怕今年夏天「太超過了」的高溫,人工飼料也吃,換水換一半也沒事
唯一讓我比較頭痛的是牠敏感而害羞的個性
一有風吹草動就整群亂竄、躲到缸後去
讓我六月捉了之後到現在才拍到稍微可以看的照片
套一句食神的台詞
「這麼難得的照片,以後拍不到了怎麼辦」
所以,多放幾張上來給大家看看

雄魚














雌魚

2010年10月23日 星期六

Oryzias minutillus
















Oryzias minutillus,中文俗名叫迷你(霓虹)稻田魚
這隻魚在外形上跟先前介紹過的另一隻稻田魚屬湄公河青將十分相似
先不管細部差別,光是同屬兩公分大小的迷你體型,就讓人不容易去比較細節了
不過,湄公河青將有很明顯的尾鰭上下緣紅色色澤;迷你稻田魚則沒有此紅尾色彩

迷你稻田魚我最初的印象來自於多年前首次看的觀賞魚大百科的將魚特輯
裡頭卵生將魚簡介的章節裡談到將魚尺寸大小的多樣性
其中,小型將魚的代表就是舉迷你稻田魚為例,還配了一張黑白的圖
(雖然,我講過很多次了,稻田魚屬在分類上並不屬於齒鯉科)

老實說,最近這批還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買到、養到也拍到迷你稻田魚
不過,兩公分不到又細又長的迷你體型,真的不容易拍
拍到我眼油都出來了,才得到這幾張照片
大家仔細欣賞一下吧
我覺得牠很值得品味的一個地方,是鰓蓋後方、白色肚子上方的那一抹青藍色的金屬光澤
滿耐看的,也滿適合成群飼養在植滿水草、水流不快的小型缸中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卵生將魚參考書] The American Killifish Association - Beginner's Guide






















書名:The American Killifish Association - Beginner's Guide
作者:AKA
出版年: 最新版本為2005 修訂版
出版社:The American Killifish Association, Inc.
頁數:平裝 76頁
語言:英文

簡介與特色:

這本書(或者應該說「手冊」)是美國將魚協會(AKA)官方所出版、教導將魚新手入門。因此雖然頁數只有少少的76頁,但是涵蓋的內容十分全面性。同時,書中在呈現將魚相關事務時是站在「水族愛好者」的角度,少有艱深冷僻、過度學術性的字彙,此對於內容的親和力有加分的效果。

看一下它的目錄就可以知道














外觀上,書頁本身雖然是平裝,但紙張用的是雪銅紙,看起來乾乾淨淨的,閱讀起來十分輕鬆。內容敘述上,採用文字與圖片(黑白、彩色均有)的方式。如此的排編方式,常看國外水族雜誌(如TFH)的朋友一點也不會陌生(國內的水族雜誌相較之下,圖片的用量就大非常多)。



























特別的一點是,這本書基本上並不用錢,只要加入美國將魚協會,協會自然就會寄一本來給新加入的會員,當然,入會本身是要付會費的。

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電光美人 Melanotaenia praecox














電光美人 Melanotaenia praecox

記錄顯示,電光美人最早於西元1920年被荷蘭的自然學家於新幾內亞島(New Guinea)最大的河系之一-Mamberamo河系中發現採集到的,並於1922年由 M. Weber與L.F. de Beaufort正式發表命名。然而,此後的數十年之內,就無人再度採集過電光美人的活體,而只剩下當初留下於阿姆斯特丹大學附設動物學博物館(Zoological Museum, University of Amsterdam)保存在固定液裡的標本。是故,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世人對於電光美人真正的色彩毫無概念。直到1992年,Gerald Allen再度拍攝到電光美人活魚的相片;1993年,著名的魚隻採集者Heiko Bleher亦在Mamberamo河系裡的Uge河中採集到12隻活的電光美人。至此,電光美人再次呈現於世人眼中。


電光美人最初被採集到的Mamberamo河系其實也就是電光美人最主要的原產地。Mamberamo河本身是一條大河,總長超過2000公里,最大寬度可達1公里寬。而電光美人的記錄產地,則是在Mamberamo流域的Dabra與Iritoi附近。此外,在1998年時,有一個族群的電光美人在Mamberamo河流域西邊200公里外Siewa附近的一個沼澤區域中被發現到。在棲地的型態上,電光美人主要棲息於乾淨、水流流速稍快、有植被覆蓋的溪流或沼澤環境裡。

電光美人體色十分特別,十分容易讓人一眼就記得。無論雄雌,電光美人的體色均為帶金屬光澤的亮霓虹藍,而這也難怪其英文名會以「霓虹彩虹魚(neon rainbowfish)」稱呼牠了。除此之外,電光美人所有的不成對鰭(前後背鰭、尾鰭、臀鰭)在略帶金屬光澤的透明鰭面邊緣均帶有醒目色彩。其中,雄魚的不成對鰭的鰭緣為鮮艷的紅色、各鰭較為延伸而讓整個鰭面顯得較為大;雌魚的鰭緣則為黃色或橘紅,鰭面相較之下較為小,特徵十分明顯。

這張是兩年前(2008)拍的雄魚,跟刊頭用的2010新拍照片應該是同一隻(或至少同一批)

 
 
 
 
 
 
 
 
 
 
 
 
 
當時身形還小,相較刊頭的那張,略帶稚氣
(別問我是哪來的稚氣 ,這是一種fu ~)
 
這張則是兩年前拍的雌魚
 
 
 
 
 
 
 
 
 
 
 
 
 
我覺得小時候的雌魚比較容易跟雄魚作分辨
鰭色明顯就不同
倒是兩年後的今天,成熟的雌魚鰭色紅色也會加重
若不是同時比較身形和鰭形,光用鰭色不容易跟成熟雄魚作分辨
 
最後,用電光美人美麗的臉龐來作個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