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從1900年初的卵生將魚印刷圖看卵生將魚的分類進展

前陣子閒來無事用「killifish」當keyword在ebay上亂搜尋
找到一個專門在賣各式早期印刷圖、版畫等的賣家,有賣兩幅卵生將魚的印刷圖
雖然含運費加一加要千餘元台幣,但身為卵生將魚狂熱分子,下標是一定要的啦
噹噹噹,終於在昨天收到這兩張泛黃的紙了
馬上scan一下放上來獻寶


在印刷圖的彩圖下方空白處都有標示圖中魚種的名稱
不過當然是以當時所用的名稱
但卻也可以藉此推測出這張平版印刷圖的年代

先來說說這一張


1、 Aphyosemion australe,這應該是這張圖裡比較沒問題的,也就是大家知道的火焰將













事實上,雖然火焰將是在西元1921年被正式發表命名,但牠其實在西元1913年就被採集(據說)於加彭的Cap Lopez,並引進至德國,是故當時其名稱為Haplochilus aus Kap Lopez。
Haplochilus這個屬名是在1900年代前後很常在卵生將魚(尤其是非洲多年生)分類時被歸類於其內的屬別
但有趣的是,在Fishbase上用Haplochilus當屬名來查,會搜尋到90種以上的魚種,但其中卻沒有一種魚於現在的分類情形裡是有效(valid)歸類在這一屬裡
簡單地說,Haplochilus這個屬名在現在的卵生將魚分類系統裡似乎已經不存在了。
另外,火焰將在1921年被正式發表命名時用的學名是Haplochilus calliurus var. australe
很顯然地,當時把火焰將認為是另一種魚Haplochilus calliurus(今學名為Aphyosemion calliurus)的變異種
而如這張圖裡所顯示的Aphyosemion australe這個名稱的出現,是在西元1928年
因此,這張平版印刷圖應該1928年之後的產物

2、 跟上述Haplopanchax屬一樣的情形,也發生在Panchax這個屬
現在在Fishbase上查Panchax屬,有約80種魚種出現
但同樣地,Pnachax這個屬名現在已不再使用
而這張圖裡的四隻Panchax屬魚,以現在的分類和其分佈地來看可以分為兩群:
A、 Panchax chaperi,也就是現在的Epiplatys chaperi,分佈於非洲;

B、 Panchax parvus、Panchax lineatus、Panchax panchax則是分佈於東南亞、現今學名分別為Aplochilus parvus (迷你金龍將)、Aplochilus lineatus(黃金將)、與Aplochilus panchax(印度金龍將)的魚種





























平頷將屬Epiplatys和鰕將屬Aplochilus之間被認為關係匪淺
牠們無論在外型上或解剖構造、核型、血紅素型、頭吻部紋路,都有重疊相似之處
唯一可以作為兩屬之間明確界限的,以目前來講似乎是以其原生地理位置的關係來作為畫分
Epiplatys原產地在非洲, Aplochilus原產地在亞洲
但在早期,兩者之間的學名常是混在一起使用的
所以Panchax chaperi、Epiplatys chaperi、Aplocheilus chaperi在整個學名演變中都被使用過
其中,Panchax chaperi這個學名的使用,記載上是西元1911年

說說回來,這張圖裡標Panchax chaperi的這隻魚
我左看右看都像是另外一隻Epi. dageti 紅唇五線將













也的確,Epi dageti於1953年被正式命名發表之前
曾經被以Haplochilus chaperi(1908)、Panchax chaperi(1928)、Epiplatys chaperi(1930)之名前後發表過
所以,我想,這張圖的確真的有可能是1928之後才出來的,
因此才會同時有Aphyosemion australe和Panchax chaperi名稱的使用
(無論圖中魚是為真正的chaperi或dageti)


再來,看看這一張
這一張圖裡包含三個魚種

左邊分別是Blue gularis (左上為雄魚;左中為雌魚)與Red rivulus
右邊單獨的這一隻則為Fundulopanchax sjoestedti
魚種看似單純,但其中的關係卻是錯綜複雜到我得把資料再三翻來閱去地才能稍微搞清楚@@

首先,先來說說Blue gularis
如果常使用國外的將魚網站或魚卵交流服務的朋友大概對blue gularis不會陌生
沒錯,blue gularis指的就是三叉琴尾將(現學名為Fundulopanchax sjoestedti)
而光從這張圖裡也可以清楚看到牠的樣子,的確就是SJO沒錯
SJO最早是在西元1895年由Lonnberg根據他前後所收集到的一雄一雌樣本所描述發表,種名則根據此兩樣本的採集者Yngve Sjostedt之名而來,當時此魚的學名為Fundulus sjostedti。
不過,十分詭異的是,後來sjoestedti這個名字卻被拿去給別隻魚用(詳情稍微再談)
而當時Lonnnberg對此魚所進行的描述,似乎不為大部份人所熟知(?)
因此當1900年代(1905~1906)初在另外一群分類學家和水族家之間所流傳的SJO有兩三批前後被引進到德國
而Arnold根據這前前後後引進的同一隻魚,認為牠是在外型上與另外一隻將魚Fundulus gularis (今學名Fundulopanchax gularis;GUL)相同但色彩不同的一隻魚
西元1908年,Arnold分別擁有一對真正的GUL與前述與GUL相似的魚,並把魚隻描畫下來,寄給另外一名分類學家Boulenger鑑定
Boulenger認為,這兩種形態的魚都是屬於GUL
而在1910年初時,水族家間對這兩個型態的魚就分別以A藍型(var. a”blue”)與B黃型(var. b “yellow”)為稱呼來分別代表那隻類似GUL的魚以及真正的GUL
(再提醒一下,所謂的「那隻類似GUL的魚」就是指SJO;所以,SJO應該是從那時就被水族家們以藍色型的GUL,即blue gularis,之名被稱呼)
直到西元1915年,Boulenger重新對這隻類似GUL的魚作描述,並把牠命名為Fundulus gularis var. coerulea (COE)
西元1924年,Ahl認為COE本身應該就是一個獨立的種;
西元1933年,Myers拿COE作為成立Fundulopanchax亞屬(Fp.當時還是亞屬的地位)的模式物種。
西元1966年,Clausen認為COE應該就是早在1895年即被發表的SJO的同種異名。
此後,這隻與GUL相似、但色彩為藍色調的魚隻即為SJO的事實,就此確立至今。















再來,印刷圖中右邊的那隻Fundulopanchax sjoestedti,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是現在大家所講的三叉琴尾將SJO

的確,右邊那隻魚現在的學名是Callopanchax occidentale(OCC),中文名是金雉將
這是一隻不算常見的魚,但卻非常漂亮!















OCC最早是在西元1909年被德國水族家Grote在非洲獅子山(Sierra Leone)沿岸的Sherboro島上所採集到的,並引進一些活魚至德國。
當時,這種多彩的新魚種在德國的水族協會中造成轟動,當然也吸引一些分類學家的注意,包括前述的Arnold。
Arnold在1909年就有機會於他的朋友Memmleer家中見到一對這隻美麗的魚;但直到隔天(1910),這對魚死亡後,朋友才把牠們製成標本寄送給Arnold進行鑑定。同年,Arnold又把標本寄給Boulenger,而Boulenger則把這些魚鑑定為Fundulus sjoestedti。
是的,我沒打錯,Boulenger認為這些來自於獅子山的彩色新魚,就是前述的Fundulus sjoestedti!
關於這點,連Jorgen Scheel都認為這樣的鑑定結果真是讓人難以了解!因為來自獅子山的這隻魚(即OCC)與Lonnberg所描述的SJO兩者的外形上天差地遠!
但,之後包括Arnold與Rachow對此魚在進行描述時,也都是使用SJO之名。
而且,事實就是,從1915年之後,當時使用SJO之名所指的並不是現今的SJO,而是OCC;而現今的SJO,在當時則尚被認為是藍色型的GUL(即COE)。
直到1966年,Clausen認為1985年時Lonnberg所描述的SJO(即當時以COE之名流通於水族界的魚)確確實實跟來自獅子山的彩色新魚不同
並把兩者正名,COE即為SJO的同種異名;並為來自於獅子山的彩色新魚取了一個新名-occidentale(意為「東」,即指此魚來自於東非)

至於圖中左下的那隻Red Rivulus,我並不是百分之百確定是何種魚
但用Red Rivulus作為英文俗名的將魚似乎僅有南美產的Rivulus urophthalmus
這是一隻歷史悠久的魚,早在1851年就被發現,直到1866年才被A. Gunther命名發表。
這隻魚我目前暫時沒有什麼可以講的
我必須老實說,我對Rivulus屬的了解並沒有其他非洲產將魚來得多
所以暫時先講到這裡囉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Poropanchax normani















Poropanchax normani
也就是家喻戶曉的藍眼燈

在卵生魚當中,有一群成員們因為其在眼睛虹膜(iris)周圍或是上方會隨著外來光線照射而發出有別於金屬光澤的亮光,因此被稱為燈眼類(Lampeyes)在分類學上,早期具有此特徵的燈眼類魚絕大多屬於Aplocheilichthys屬的成員;然在九○年代末期,隨著卵生魚分類地位被大動作地重新檢視,原屬於Aplocheilichthys屬的種類亦被打散重新歸類。其中,藍眼燈即由原本的Aplocheilichthys屬移至另一新命名的Poropanchax屬。

藍眼燈最早在西元1928年即被Ahl所發現命名。雖然藍眼燈最初的模式採集地是在非洲奈及利亞(Nigeria),但事實上牠們廣泛分佈在非洲西部至中部各地。其典型棲地型態為當地常年有水的小溪河、池沼當中,因此不屬於季節性魚類,即為非一年生魚。

藍眼燈所屬的Poropanchax屬底下之種類多屬於體型較小者。以藍眼燈為例,成熟公魚體長僅約4公分左右,母魚略小一點,但差別不算太大。外觀特徵上,如前所述,無論公母,其眼睛上方的虹膜部份均會在外來光線照射下發出亮眼的亮藍色光芒,而這也是牠們的中文俗名「藍眼燈」之由來。














也是因為這個特徵,一般觀賞魚市場常把牠們和其他身體任何部份會發光的小型加拉辛科和鯉科魚類統稱為「燈魚」。除此之外,藍眼燈身體部份以銀灰色為主,成熟公魚會在身體帶點不太明顯的藍色金屬光澤;母魚身體則絲毫無藍色金屬光澤。各鰭鰭面透明,較無特殊色彩;各鰭末端鮮少拉出延長的鰭條,頂多在公魚胸鰭與臀鰭末端稍會延長。公母魚之分辨,外觀上由臀鰭鰭形鰭色作判斷依據較為容易。公魚臀鰭較大、邊緣帶黃色,且最明顯之處在於其形狀略呈以臀鰭基部為上底的平行四邊形;相反地,母魚臀鰭較小、不帶黃色、形狀呈現以基部為底之三角形。

前面兩張都是公魚,下面這張是母魚的樣子:













藍眼燈是我滿喜歡的一隻將魚
體型不大,群游性又高,性情溫和,眼睛的藍色光澤又醒目
是兩尺以上造景缸中絕佳的搭配魚種

此外,除了一般的藍眼燈之外
市場上偶爾會出現藍眼燈的白子
紅眼、全身為淡黃色澤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卵生將魚參考書] Rivulin of the Old World

最初設立這個blog的想法
其實是因為水書關站了、少了一個可以專門討論、交流與分享照片的將魚資訊媒介平台
反正也不用錢,就申請這個blog來偶爾貼貼魚照、簡單分享一下飼育經驗而已
不過,最近在認真思考如何更充實這個blog,讓它變成更有內容並具傳達一些正確觀念的資訊分享平台
對現階段時間上較緊湊的我來說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存在電腦裡、過去曾經寫過而用在雜誌或以前的水族討論版上的文章照片再翻出來貼上來
先前開始的彩虹魚系列就是其中之一
同時間,我也在整理一些其他值得放的東西

這裡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自已收集水族書籍
當然,以卵生將魚為主,外加一些彩虹魚的
其實大部分內容在以前水書將魚版中就分享過
但即然站已關、情已逝
我們一切重新開始吧

-----------------------------------------------------------


書名:Rivulins of the Old World
作者:Jorgen Scheel
出版年:1968
出版社:T.F.H. Publications, Inc.
頁數:精裝 480頁
語言:英文

簡介與特色:

這本應該是我到目前為止能找到最早出版、最元老級的將魚書了-西元1968年(四十年前)。我在網路上找到這本二手書,收到書後一翻開來,撲鼻而來的是那種大學圖書館中擺放已久的陳年老書的強烈「老書味」。泛黃的書頁更是述說著它的年代久遠。事實上,要說它是一本淺顯的將魚書,不如說它是一本將魚的教科書(text book),看看它的目錄就知道。對於沒有生物學術背景的人而言,對於chromosome (染色體)、haemoglobin (血紅素) 等名詞一開始鐵定一頭霧水:
















這本書對於將魚所設計的「課程內容」,充實性與完整性絕對是無庸置疑的,絕對適合進階、且對生物學與將魚有一定程度認識且也想更認識的人閱讀。不過,老實說,如果只是抱持著養養將魚、只想看有著漂亮彩色圖鑑的人,這本書買了我想應該也不會想去看。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對將魚頭部鱗片排列的情形、或是染色體個數與形態有興趣的。




























當然,書中大部份的內容也用來介紹各單種的將魚 (從 page 80-435)。介紹的順序以魚種學名縮寫字母為先後順序。縱使許多魚種的學名與現今已有所不同,但是依然可以從種名與其介紹的歷史知道其相對於現今之學名。介紹內容以魚種基本型質介紹、採集地環境與歷史等為主。書中絕大部份以黑白文字圖片的方式,但仍然有少許的彩色圖片作搭配。不要覺得這樣很遜,請記得,它是四十年前出的書。四十年前出的書有這樣的呈現方式,應該算是非常大手筆的了吧 XD


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紅美人 Melanotaenia sp (?)

紅美人

國內常見的黑帶銀漢魚屬(Melanotaenia)彩虹魚,水族愛好者們很容易隨口喊得出來的就像藍美人與石美人,因為牠們均屬元老級的觀賞魚,因此無論是透過書籍或是網路,中英文資料早就不缺乏,舉凡學名、原產地、採集歷史,只要稍微費心就可以收集得到這些資料,更不用說與飼育與管理相關的主題。然而,原本以為紅美人相關資料也可以如法泡製而輕易得到的筆者,竟在當時踢到鐵板。

首先,光是其學名的確定就讓筆者傷透腦筋,對照中文名為紅美人的魚種,其學名有的資料顯示為Melanotaenia splendida,但也有的資料顯示為M. trifasciata,甚至是以具有亞種名M. splendida splendida或M. trifasciata trifasciata的方式呈現。「到底是哪個學名?」是筆者的第一個問題。M. splendida與M. trifasciata的共同點就是,這兩種彩虹魚類底下又有數個亞種與地域分佈族群存在,且每一個亞種與地域族群在體色外觀上的岐異度亦高。「會不會國內所見的紅美人,是這兩種魚底下的某個亞種或某個地域型呢?」筆者的第二個問題油然而生。然而,在可以收集得到的書籍與網路資料圖鑑中,一一將這兩個種類底下各亞種或地域型的圖片攤開與購自國內水族館、正悠游在客廳魚缸中的紅美人作對照。「這隻完全不像…」、「不像」、「這隻體色也是有點紅,但感覺不像」、「有點類似,但不太像」的結論一直在腦中閃過。「會不會國內的紅美人根本就不是M. splendida或M. trifasciata?那如果不是,那牠的正確學名又是什麼?」第三個問題在筆者同樣將已發表命名的其他Melanotaenia屬魚種資料與照片翻遍之後,依舊沒有答案。

直到有一次在網路上與另一位對彩虹魚也有興趣的網友在水族論壇上討論此事時,他告訴筆者他聽說過的一個說法:「紅美人是早期國內繁殖場將紅蘋果與石美人進行雜交後的產物」。紅蘋果(Glossolepis incisus)也是國內常見的一種彩虹魚,體色為鮮紅至暗紅,並在體側中央部位帶有銀色的金屬光澤。成熟的紅美人全身佈滿的鮮紅至暗紅色澤,體側非單調的銀色光澤,而是宛如五彩鱗片一片一片鑲上去般鑲上藍色、綠色、銀色等漸層色系。的確,就像「黑馬與白馬會生出斑馬」的冷笑話般,紅美人同時融合了紅蘋果與石美人的優點。此外,筆者在之後因緣際會購自網路的一本關於彩虹魚的二手書中,看到一模一樣的說法。該頁正中央放了一張圖,圖中的魚跟我所飼養的紅美人幾乎一模一樣,圖說中的最後一句為:「…In this case it is probably a question of a cross between Glossolepis incisus and Melanotaenia boesemani.」。這不正跟前述網友所講的不謀而合嘛!若真是如此,紅美人的學名將不是Melanotaenia sp.而是該標寫為Glossolepis incisus × Melanotaenia boesemani了。不過,在此必須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個說法是否真的百分之百正確,筆者的智識與經驗尚不足,還得有待更為資深的水族前輩或是真正參與此魚繁殖的業者進一步說明才能下定論。不過,無論牠的身世如何,紅美人都是一隻十分美麗而耐看的魚。

紅美人的適應力佳,飼養與管理相當容易,不太會出現什麼大問題。不過,一般普遍在水族市場中出現的紅美人體色多呈淡紅色,需在購回之後經過一陣子的適應與穩定之後,始能出現如同照片中深橘紅、鮮紅至暗紅色的色澤。



先不論其是否為雜交魚種,紅美人的確可以由外觀分辨出雄雌魚,也同樣會有求偶、交配的行為出現。雄的紅美人體高較高,體色也較鮮艷,尤其是在發情求偶之際,體色會變得更為深暗,頭背部頂端會出現一道橘黃的延伸至前背鰭的基部;相反地,雌魚體高較低,體色稍淡而帶橘黃色。求偶時,發情的雄魚會不斷找機會迅速游到雌魚周圍,各鰭撐開而身體大幅度擺動,待雌魚稍有意思時,雄魚會伺機游向雌魚並與其平行並排,再逐漸靠向雌魚而抖動身體壓迫作排卵交配的動作。在此同時,雄魚亦會不往追逐造成干擾或威脅的其他魚隻。不過,有一點讓筆者十分好奇,在筆者飼養紅美人的數年時間裡,看過無數次求偶交配的行為出現,但是卻一次也沒有看到有任何授精或未授精的卵被產下。這是否又意味著紅美人其實為雜交產物的可能性又提高?因為通常雜交所產生的動物,往往會在不同生物層次上具有生殖隔離而無法順利產生後代繁衍族群。